廈門 – 環島路
沿海而建的環島路,全程31公里。路段可以看到藍色的大海、金色的沙灘、綠色的草地、紅色的跑道和灰色的公路,因此又有“五色路”之名。遊客更可以在“白城站”、“珍珠灣站”、“書法廣場站”、“音樂廣場站”、“塔頭站”、“椰風寨”、“會展中心觀音山濱海休閒區”和“調度中心”8個指定地點租借單車,迎著海風暢遊沿路景點。
鼓浪嶼 – 日光岩頂
日光岩俗稱“岩仔山”,別名“晃岩”,位於福建省廈門市的鼓浪嶼。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岩,看到這裡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岩”。
(圖片轉貼自福建旅遊官方微信)
福洲三寶(1) – 紙傘
紙傘有近千年的歷史。晚唐時由中原傳入,後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傘骨用深山老竹,經過嚴格的防蛀、防黴、防腐,塗上黑漆做成;傘面則選用特級棉紙,經過防蛀、褙紙、畫花、上油、裝配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可分為彩畫花傘、油畫花傘、明油傘、書法傘和色傘等5大類,有90多個品種,500多個花色,傘半徑最小的僅20釐米,最大者達100釐米。傘面多繪有花鳥人物、蟲草山水、亭臺樓閣等精美圖案,絢麗奪目。晴雨皆宜,既可擋雨,又能遮陽,深受中外遊客青睞。
(資料來源:福建旅遊資訊網)
福洲三寶(2) –脫胎漆器
福州漆器始於南宋。清乾隆年間,福州髹漆大師沈紹安繼承發揚了傳統漆藝,創造出獨特的脫胎漆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福州脫胎漆器,質地固輕巧,裝飾精細,色澤鮮豔,結實耐用,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特色,與北京的景泰藍及江西景德鎮的瓷器並譽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
(資料來源:福建旅遊資訊網)
福洲三寶(3) – 角梳
福州角梳的選料和製作工藝更是十分講究,選料只選質地堅實、不易彎裂、不傷皮膚的“南牛”(南方水牛、黃牛)和 “北羊”(新疆、內蒙古綿羊)的角,選蹄也只選取生性水牛蹄,經過鋸、開、劈、鑿、流、打坯、等工序製成初坯,再經過改、辦、複、剔、磨、梳等工序制出梳子,最後還要按照梳勢在角梳上印字,描上人物、山水等,貼上金銀箔方為成品。
(資料來源:福建旅遊資訊網)
【一根柱子撐起的一座廟】福建 – 泰寧 甘露寺
位於泰寧大金湖風景區的甘露寺,整個建築都是木質的,由上殿、蜃樓閣、觀音閣、南安閣四部分組成,不用一根鐵釘。整個寺廟在岩洞之中,因此屋頂無需用片瓦。
(資訊來源:福建旅遊微信)
【福建】這個藏於深山中的畲家寨,看了就想出發!
古樸的自然風光、神秘的帝王之謎、多樣的畲寨風情成就了上金貝這個小村落。這村屋座座相連,一色的粉牆黛瓦,好似馬頭牆相連的皖南民居,走在這樣的村莊裡,在青山綠水間領略畲寨風情,儼然有種超脫世外之感。
(轉貼自福建旅遊微信)
上金貝畲家寨是個純畲族行政村,距寧德市區七公里,這裡自然環境優越,畬族風情濃郁,有良好的植被景觀和自然田園風光。
【畲寨美景】
兔耳嶺風景區
兔耳嶺山勢以石怪,松奇,陡而不險,高而不危。矮小的蘆葦,秋冬時節白茫茫的,形成獨特的風景,還可以看連綿的千層山,雲海,薄霧,宛如置身仙境。日出登山,仰望蒼穹,有祥雲出瑞,喜從天降,是神話般的美景 ;這裡是旅遊登高最佳的去處。
八仙頂
八仙頂在畲家寨東北面海拔800餘米處。逶迤險峻的八仙頂由八座巨岩組成的山峰形態各異,傳說中這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時遺留下的仙跡。站在山上能夠俯瞰周邊如詩如畫的山野田園及其遠處的海。
第一旗山
第一旗山,因其形如風中之旗而得名。山間的野花星星點點,而方圓數裡的範圍,到處長滿了青青的綠草,從而使這裡成為一個天然的牧場,當地農民放養的牛、羊成群在山上,顯得悠閒自在。“旗山”頂峰是一塊開闊地,站在這裡,放眼四望,遠處層巒疊嶂,千峰競秀,展現在面前的是一幅美麗壯觀的圖景,整個“旗山”就像是一座頂天立地的巨大山水盆景,叫人新奇振奮,使人有下視天地小,乾坤盡在手中之感。
金貝寺
金貝寺,始建于唐大中八年,距今已有1160多年歷史。滄海桑田,幾經毀建,至今僅留唐代石槽、石柱、石塔、古井等。寺前有一放生池,水清池深,裡面餵養鯉魚,名“潛麟沼”,寓意鯉魚跳龍門,飛黃騰達。林聰曾在此留詩:“香兮泉水通鱗沼,綠染苔衣上石坡……他年又複朝天去,樽酒何當一再過。”青雲之志,一覽無餘。
寺廟後面有口古井,井雖不深,卻泉水清洌,千年不歇,輕投錢幣浮而不沉,則預示著官運亨通、萬事順利。井邊有一石槽,據說建文帝常在此飲馬,扶馬長嘯,有感而題“蒙泉”,蒙冤之情,溢於字間!
金貝寺附近怪石嶙峋,如麒麟石、湧金石、烏石馬、老翁石、雙石屏、仙靈魚等。其中麒麟巨石中空通風,對著石隙說話,則有嗡嗡回音如鐘鼓聲。烏石馬相傳是隨建文帝出逃的坐騎,終老後與牧養它的村中老翁一同升仙化石。
沿拔船崖上第一亭邊,有一天然水簾,雨後如粒粒珠璣灑落,充滿山野情趣。
神秘古墓
2008年,上金貝在修路時偶然發現一個神秘古墓葬, 構造樣式“僧不僧,俗不俗,官不官,民不民,皇不皇,王不王”,該墓規模宏大,祭台、塔,整體格局如同龍椅,處處體現了隱忍風格,不見落款年號,種種猜想後集中到明朝失蹤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身上。古墓前矗立著建文帝的僧衣塑像,眉心緊鎖,似有苦衷難以訴說,不禁讓人感念這個被叔叔推翻的年輕皇帝的悲劇一生。
茶園
畲諺說“畲山無園不種茶”、“園裡無茶不成屋,山上無茶不成村”。上金貝峰巒重疊、雲霧繚繞、雨量充沛,盛產茶葉,作客佘家,主人必以茶敬待,一句話,無茶不待客。看窗外雲霧淼淼,品茗茶香悠悠,愜意快哉!
【畲寨風情】
上金貝是一個純畲族山寨,傳統習俗保存良好。獨特的畲族服飾多用苧布縫製,顏色為青黑或藍色,男子為大襟布衫,女子為黑色,向右開襟,尤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
畲族和許多少數民族一樣,是一個熱愛舞蹈和歌唱的民族。龍頭舞是是畲族人用於祭祀祖先的舞蹈,歌頌盤古開天闢地。此外還有鐮刀舞、槍旦舞、竹竿舞等,有興趣的還可以與其共舞一段。
“逗歌”是畲族的有趣習俗。當男女中的一方到另一方家裡做客吃飯時,主家要想方設法逗客人唱歌。當雙方都有意唱歌時,就會到特定場所進行對歌。歌曲內容包括生產、喜慶、交友、戀愛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刀山”和“下火海”是畲族著名的民俗表演:腳踩鋒利刀刃,一舉登上 “刀山”,登山者口中默默有詞,祈福平平安安;燒得紅紅的木炭,赤足踩過去,喻意征服惡劣的自然環境。震撼人心的技藝讓人看得膽戰心驚。
【畲寨美味】
烏米飯
烏米飯是畲族的傳統食品,用烏稔樹的綠色樹葉泡制而成,色澤烏黑,香軟可口,營養豐富。畲民食用烏米飯的習慣由來已久,傳說古時畲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畲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畲民便安穩吃飯,有了氣力,打敗敵兵。
菅葉粽
菅葉粽俗稱“菅粽”,“山鄉畲民制粽橫式,謂之‘橫巴’。米亦糯,而鹼獨佳,故質柔韌,較尋常三角式者更可口”。每到農曆五月五端午節那天,上金貝家家戶戶都製作菅葉粽。
糍粑
畲族過什麼節日都要制糍,取意時(糍)來運轉,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 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裡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裡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裡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
畲家米酒
畲鄉諺語“無酒難講話”,說的是畲民熱情好客,善飲酒,常以自家釀制的美酒待客。客人一到畲家,主人一般不先泡茶,而是恭恭敬敬地用雙手捧上一大碗米酒請客人品嘗,這是畲家最高的待客禮節。畲家一年四季,家家均釀有米酒,建房時有“上樑酒”;生日時要吃“生日酒”;定親時要喝“定親酒”;嫁女時要吃“嫁女酒”;娶親時要吃“討親酒”,真可謂無酒不辦事。畲族米酒,通常普通家庭家家戶戶都會釀造。米酒醇香爽口,甜甜糯糯,度數也不高。
【快要失傳的福建傳統老行-上】霍童古鎮,鐵剪刀鋪
霍童是一座閩東古鎮,除了研究福建古民居及傳統聚落的人之外,大眾對它知之甚少。和很多古鎮相比,它留存的六十餘棟古建築決然不會遜色,更多的驚喜,則是它依然保存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包括傳統的工藝,食物,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緩慢生活節奏,它很像我理想中的那個村莊,溪流潔淨,老屋仍在,人情質樸。
在閩東,兩把剪最出名,一把是柘榮剪刀,另一把便是霍童“仁記”剪刀,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仁記”剪刀,“柔可剪絲裂綢不粘不滯,剛可斷銅剪鐵一氣呵成”,以其刀口鋒利、經久耐用而在閩東坊間倍受追捧。因其形像展翅的蝴蝶,在霍童,至今還沿襲著購“仁記”剪刀作為嫁女陪嫁品的風俗,寓意婚後生活和美富足。行走霍童,但凡老者對“仁記”剪刀的昔日輝煌都如數家珍。
儘管街上有三家剪刀鋪,這座小鎮裡依舊一剪難求,最小號的剪刀由幾年前的15元漲價到90元,還是供不應求,因為每家剪刀鋪,每天只能做一把剪刀。
“仁記”剪刀是全手工打制,一把剪子從鐵坯熔煉到成品上市,要經歷30多道工序、下錘700多次。其特點是在刀口處鉗以精鋼,技術要點在於淬火準確,多一份太脆,少一份則太軟,火候得拿捏得恰到好處,以達到剛柔並濟。若久用變鈍,一經重磨,鋒利如新。一把剪刀,可用上二三十年。
鄭國輝和父親鄭如元,是目前還在堅守祖業的霍童“仁記”剪刀傳人。清晨5時許開店、生爐、煉製,父子倆分工協作,年復一年。看似平常的家用剪刀,比例恰當,質感沉著。而且,只有親手握著,才知道堅硬的鐵柄竟然也如此握感舒適。
一天勞作11個小時,重複著同樣的動作,又累又枯燥,年輕輩的都不願意學。另外,打制‘仁記’剪刀需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鋼材製品,原料緊缺,即使到廢品收購站也是越來越難找了。再這樣下去,這百年的老手藝怕是要失傳了!手藝雖精,可如何傳承,一直困擾著鄭家父子。
(來源:遇見鄉村微信)
【快要失傳的福建傳統老行-上】福安城裡最後的麥芽糖
麥芽糖,甜度適中、氣味馥香,是一種僅以大米為原料,加入少許麥芽的澱粉糖,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喜歡。在古時,麥芽糖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飴糖”。中國是世界上用穀物製作甜味食品—飴糖最早的國家,至今仍還是中國出口商品。製作麥芽糖這項老手藝也因此被人們戲稱為“甜蜜的行當”。
麥芽糖,對許多福安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那是記憶裡童年的味道。對於許多福安人來說,麥芽糖和兒時的跳皮筋、踢沙包等小遊戲一樣,能喚起好幾代人的共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福安城區的大街小巷,經常會回蕩著賣麥芽糖老師傅的叫賣聲,或高亢、或響亮,平添著市井的風俗文化情趣。
賣糖的小販挑著兩隻籮筐,一頭放糖,一頭放物,一邊走村串巷,一邊讓手裡的小鐵錘和鐵制的糖刀互相撞擊發聲,招攬生意。那薄薄的糖刀發音清脆,穿透力很強。賣糖人還沒進來,那極具誘惑力的“叮叮噹當”聲,就已傳到孩子們的心裡。
鐵刀雖薄而無刃,切時只靠小錘的敲打,使糖餅震裂,從而切出或大或小的糖塊來。小心翼翼嘗上一口,那種清香甜軟的味道彌漫在口鼻之間,入口即化。在那個物質匱乏、甜點零食少之又少的年代,麥芽糖真可以說是一種難得的美味了。
作為一種老少咸宜的傳統食品,麥芽糖不僅是原生態、純天然的綠色食品,而且能健脾胃,潤肺止咳,還是一種上佳的保健食品。陳金樹老師傅手工製作麥芽糖已經有38多年歷史了。
製作麥芽糖雖然有些錢賺(熬一鍋麥芽糖,可以賣300元,利潤150元),但這是一件需要起早摸黑幹的體力活,十分辛苦,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願意學了。陳金樹說,現在麥芽糖機械生產效率高,這既好吃又能保健的手工麥芽糖,可能也跟其他日漸瀕危的傳統手工藝一樣,也面臨著生存危機,不過,他將一如既往地堅守著這“最後的麥芽糖”。
(來源:遇見鄉村微信)
永定 – 土樓
遊福建,不得不提獨特的土樓建築。
永定土樓,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龍岩市,共有圓樓有360座,方樓10000多座。當中著名的土樓有“承啟樓”、“振成樓”及“振福樓”等。
永定 -奧杳梯田
奧杳位於永定東南面的湖坑鎮,地形酷似大船,人稱“雲海仙船”。
(圖片轉貼自福建旅遊官方微信)
泉洲 – 清淨寺
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又稱“聖教寺”、“麒麟寺”、“聖友寺”,阿拉伯文音譯為“艾蘇哈卜大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清真寺。
(圖片轉貼自福建旅遊官方微信)
福建茶葉,你喝過幾種?
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而茶葉的英文“Tea”,據說來自福建話的“茶”,由此可見,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乃至世界茶葉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資料來源:福建官方微信)
武夷岩茶
屬烏龍茶類。中國十大名茶之首,產自武夷山獨特的優良生態環境,素有“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之讚譽,品具“岩骨花香”,香氣馥鬱,勝似蘭花面深沉持久,滋味濃醇清恬,生津回甘,濃飲而不見苦澀,湯色橙黃,七泡有餘香,泡後葉底“綠葉紅鑲邊”,細品有獨特岩韻。
大紅袍
大紅袍為千年古樹,稀世之珍,產于福建。大紅袍屬於武夷岩茶的一種,武夷岩茶是烏龍茶的一種,武夷山大紅袍的所屬的烏龍茶加工工藝起源各有各的說法,但是烏龍茶工藝的發展與閩南茶商和僧人進駐有很大的關係。這種介於紅茶和綠茶之間的茶類,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溫性,無綠茶的苦澀、青味,也沒有全發酵紅茶的溫熱,深受福建、廣東、臺灣和東南亞華僑的喜愛。
鐵觀音
鐵觀音,發源于泉州安溪縣,屬於烏龍茶類。鐵觀音清香雅韻,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形狀似蜻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金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鬱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鐵觀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白芽奇蘭
白芽奇蘭茶屬閩南烏龍茶中的高香品種,歷來以其獨特的天然混合型蘭花幽香之氣,鮮爽秀美之質,醇厚甘甜之味,清澈杏黃之湯,而倍受人們喜愛。(當代大文豪林語堂尤為喜愛)。
白芽奇蘭茶盛產于福建漳州平和縣大芹山麓的崎嶺、九峰一帶,這裡山巒起伏,山高霧多(平均海拔600-1300米),溪流潺潺,土壤肥沃,林竹茂密,野果山花四季如春。而所產的白芽奇蘭茶,內質香氣清高爽悅,品種香突出,蘭香幽長飄溢,滋味醇爽,湯色橙黃明亮,葉底軟亮。
漳平水仙
漳平水仙為福建省漳平市特產,有水仙茶餅和水仙散茶兩種產品,水仙茶餅更是烏龍茶類唯一緊壓茶。該茶香氣清高幽長,具有如蘭氣質的天然花香,滋味醇爽細潤,鮮靈活潑,經久藏,耐沖泡,茶色赤黃,細品有水仙花香,喉潤好,有回甘,更有久飲多飲而不傷胃的特點。
白毫銀針
白毫銀針的產地為福鼎市與政和縣,屬白茶類。由於鮮葉原料全部是茶芽,製成成品茶後,形狀似針,白毫密被,色白如銀,因此得名。沖泡後,香氣清鮮,滋味醇和。茶在杯中沖泡,即出現白雲疑光閃,滿盞浮花乳,芽芽挺立,蔚為奇觀。常飲白毫銀還有降虛火,解邪毒的功效。
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原產于福建北部,以政和縣為主產區。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種為主體,適當拼配由小葉種茶樹群體中選制的具有濃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紅茶。條索肥壯重實、勻齊,色澤烏黑油潤,毫芽顯露金黃色,頗為美觀;香氣濃郁芬芳,隱約之間頗似紫羅蘭香氣;湯色紅豔;滋味醇厚,既宜清飲,又宜摻和砂糖、牛奶調飲。
正山小種
正山小種,產於武夷山深處桐木村,為世界上最早的紅茶。成品茶用松針或松柴薰制而成,外形條索肥實,色澤鐵青帶褐,色澤烏潤,泡水後湯色紅濃,滋味醇厚,帶有桂圓湯味,有天然花香,茶香細而含蓄,味醇厚甘爽,喉韻明顯,湯色橙黃清明,與其他茶拼配,能提高味感。
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產自福州市及閩東北地區。選用優質的烘青綠茶,與含苞待放的茉莉鮮花混合窨制,使茶葉吸收花香而成。茶的外形秀美,毫峰顯露,香氣濃郁,鮮靈持久,泡飲鮮醇爽口,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勻嫩晶綠,有獨特的茶韻花香,滋味醇厚鮮爽。有“可聞春天的氣味”之美譽。
福建莆田 – 湄洲媽祖祖廟
傳說中湄洲島是媽祖林默的家鄉,也是她羽化升天之地。
全島海岸線長30.4公里,分佈著13處優質沙灘、5公里長的海蝕地貌和1萬多畝防護林、紅樹林、擁有黃金沙灘、鵝尾山、湄嶼潮音等優美景觀30多處。
【快要失傳的福建傳統老行-下】古法造紙,老藝人
手造的楮皮紙,不及機械紙平滑光潔,但筆觸墨染與這些草屑雜質相遇處,便有了各自不同的變化。生活正如這張楮皮紙,縱使當中摻雜瑕疵,卻正因有這些不一樣,才變得精彩。
古代的人們驚異地發現,破竹簾和樹枝上聚集的東西經過太陽曬乾後揭下來,竟然成為可以使用的紙。後來蔡倫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加以改造而成的紙張,就是現代紙的淵源。北張村人至今仍在沿用的就是蔡倫發明的用植物纖維為原料的造紙法。
生產楮皮紙工序非常複雜,除了洗瓤、踏碓等工序,製作楮皮紙還要經過制漿、抄紙、除水、曬紙、揭紙等諸多工序,出一張成品下來有18道大工序,又細化成72道小工序。
張逢學14歲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造紙的全部技藝,當初因為沒錢上學而被迫學習的謀生手藝,一晃就這樣做了大半輩子,最後成了唯一一個能完整熟練掌握古法楮皮紙抄造技藝的老藝人。
陝西古老的民謠唱道:“有女甭嫁北張村,半夜起來站牆根。”據說這是造紙的最後一道工序曬紙。而民謠中所唱的北張村,手工造紙是他們耐以生存的謀生活兒。楮皮紙抄造技藝傳承人張逢學,就在這裡頭堅守了大半輩子,如今已76高齡。
村裡掌握制紙技藝的老藝人相繼過世,而年輕人因辛苦且不賺錢又不願意再繼承這門手藝。但我實在不願看到這門老手藝就這樣斷了。張逢學一直盯著晾在紙床上的濕紙,沒再說話。手指反復來回摩挲自己的掌心,上面有一層厚厚的繭。
歷史悠久的楮皮紙,曾是多少文人墨客的心頭好,如今很多我們所見的高級書畫,也大多都是附於楮皮紙上,只是大家都著眼於色彩圖畫上,鮮有人再去考究這圖畫之下的一紙匠心了。
(來源:遇見鄉村微信)
【快要失傳的福建傳統老行-下】鋦瓷——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
“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 鋦瓷,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化殘缺為美的藝術,將近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堆瓷片經過修補能恢復成一個完好的茶杯,而且滴水不漏,還多了幾份裝飾韻味。
現代社會裡,許多傳統手藝都逐漸被人忘記,瀕臨失傳,其實這些傳統文化裡有著很深的人生智慧。
古人崇尚格物致知,認為只有接觸了事物,才能獲得真知,例如鋦瓷就是一個格物致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不斷獲得感悟,每一次成功修復破損的物件,就像是自我修行的一次圓滿,內心頓時充滿了難以名狀的喜悅,“鋦,其表為修復之藝術,其內乃圓容之人生。”
(來源:遇見鄉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