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沉艦水下考古成果首次集中展出

甲午沉艦水下考古成果首次集中展出

甲午沉艦水下考古成果首次集中展出

2024年08月13日   資料來源:光明日報

原文書名:甲午沉艦水下考古成果首次集中展出

今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30週年,也是甲午沉沒艦系列水下考古工作進行10週年。不久前,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文物局)和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遼寧文物局)主辦的“銘記歷史——甲午海戰暨甲午沈艦水下考古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展覽精心挑選出330餘件(套)甲午沉艦水下考古出水文物和相關展品,第一次系統地將出水於不同地區的五艘沉沒出水文物集中展出。

「東溝海戰天如墨,炮震煙迷船掀側。致遠鼓楫沖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走進「銘記歷史-甲午海戰暨甲午沉艦水下考古展」展覽序廳,正中央肅穆豎立著一塊巨大的「致遠艦」鐵甲甲板殘片,斑駁殘缺的鐵皮和觸目驚心的彈孔彷彿能將人們瞬間帶回過去,營造出一種歷史的深沉與厚重。

展覽的第一單元「歸去」巧妙地融合了水下文物、史料記載與歷史影像,描繪出北洋海軍的興衰史,以及將士們堅韌不拔的戰鬥精神和氣概。展覽的第二單元「來兮」則展示了五艘北洋艦艇出水的珍貴文物,其中既有加特林機槍、刀劍、砲彈等武器,也有餐盤、叉子等生活用具,還有船舷、門鎖類的沉艦殘片。

除了展出「致遠」艦加特林機槍、「定遠」艦銅銘牌、「來遠」艦鍍銀銅勺等珍貴文物,展覽還將部分文物的保存方式進行了呈現,例如置於蒸餾水中脫鹽處理的37公厘哈乞開斯砲彈箱等。每一件文物都依據黃海和威海灣兩處展示區域將歷史敘事和考古文物進行了緊密融合。

在水下考古過程中,針對體量龐大、結構複雜,又處於濁水環境下的沉艦遺址,水下考古工作者既要深入海裡進行潛水,又要攜帶設備進行水下搜索、佈方、抽沙、攝影、繪圖、提取文物等工作。在這些沈艦的探索過程中,水下考古研究人員不僅累積了豐富的考古與保護經驗,還創造性地探索出一套針對近現代大型金屬沉船水下考古的新方法,這些都在展覽第三單元「傳承」得以展示。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31日。

(記者馮帆、趙秋麗、宋喜群)

 

(編:王連香、李楠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