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四月 美麗中國.心睇驗-道路之行【絲綢之路】
道路是旗幟,是形象,是方向。由古至今,人類總是沿著一定的道路向前發展,任何一項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對道路的探索和選擇,堅持和發展。「道路之行」系列就是透過不同主題的方向貫通,為大家呈現國內多姿多彩的景色,從歷史的蕩氣迴腸裡,走進現今的當代城市……今期就向你介紹【絲綢之路通4省】,讓我們一起揭開絲綢之路的神秘面紗。
絲綢之路的誕生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貿易路線。而在中國境內的絲綢之路,就是指由陝西的西安(古稱長安)出發,途經甘肅的蘭州、嘉峪關、敦煌等地,再通往新疆的吐魯番、烏魯木齊等城市。走過新疆以後,再通往阿富汗、伊朗一帶,就抵達絲綢之路的西端東羅馬帝國。絲綢之路不單只是一條旅遊路線,更是一條認識中國歷史的路程。今天,無數人踏著古人的腳印重遊這段絲綢之路,一路向西,感受歷史賦予這段旅程的意義。
【陝西】絲綢之路始於長安
西安,古稱長安,為陝西省省會。西安歷史悠久、是舉世聞名的古絲綢之路起點,同時,與羅馬、開羅和雅典並駕齊驅,被譽為世界四大古都。西漢張謇通西域,開闢了從長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北方絲綢之路。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未央宮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建元二年,張騫在未央宮領取漢武帝的旨意出使西域,拉開了轟轟烈烈的鑿空之旅。展示了位於絲綢之路東端的東方文明發展水平,見證了漢長安城在絲綢之路發展歷程中,兼具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起點價值。未央宮亭台樓榭,山水滄池,佈列其中其建築形制深刻影響了後世宮城建築,奠定了兩千多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張騫墓
墓地位於漢中市城固縣博望鎮饒家營村,張騫是西漢時期傑出的外交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墓為斜坡墓道磚室墓,坐西向東。夯築封土,覆斗形,平面呈長方形。公元前114年,張騫病逝於長安,歸葬故鄉。該墓自漢以來,歷代文獻均有著錄,沿革明確。1938年,西北聯大對張騫墓墓道進行了初步發掘,出土刻有漢隸「博望造銘」封泥,及灰陶片、瓦罐、漢五銖錢等文物,從考古學上證明了該墓的真實性。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是7至10世紀絲綢之路唐帝國都城的宮城遺址。大明宮內由南至北分為朝區、寢區、後苑三部分,重要遺址包括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麟德殿等建築。大明宮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是唐代帝王長住的主要宮殿,也是唐朝主要的權力中心和決策中心,見證了唐朝為絲綢之路的暢通和繁榮做出的不懈努力,也見證了當時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實力對絲綢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動作用,其宮殿建築佈局和形式對於亞洲東部國家都城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大雁塔
大雁塔又稱大慈恩寺塔,始建於唐永徽三年,該塔是為保存玄奘法師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建。據傳,大雁塔為玄奘親自設計而成,玄奘法師在大雁塔所在地大慈恩寺潛心翻譯他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並在此創建了佛教八個宗派之一的法相唯識宗,自唐代開始大雁塔就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小雁塔
位於西安市薦福寺內的一座唐代密檐磚塔,也稱「薦福寺佛塔」。自唐代保存至今,原有15層,現存13層。小雁塔被認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築藝術遺產,是佛教傳入並融入漢族文化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興教寺塔
興教寺塔,是佛教傳播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新羅弟子圓測的捨利墓塔。興教寺三塔中的玄奘墓塔、窺基墓塔作為僅存的唐代四方樓閣式墓塔,是印度佛教墓葬建築形式中國化的典型物證。興教寺塔作為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的墓塔,與他沿絲綢之路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經的,這一佛教傳播史和東西交通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密切關聯,也佐證了玄奘師徒共同翻譯闡釋佛經、在東亞地區發展弘揚佛教的歷史。
彬縣大佛寺石窟
彬縣大佛寺石窟,是中原文化鼎盛時期唐代都城長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年。石窟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五部分,依山鑿窟,雕石成像,共有130多個石窟、佛龕446處、造像1980多尊。大佛寺石窟是盛唐時期唐代都城長安及周邊地區石窟藝術的重要遺存,體現了石刻大佛藝術自西域東傳及在關中地區的流行,展現了佛教在東西向交互傳播過程中的變化。
【甘肅】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
甘肅文化底蘊深厚,絲路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始祖文化等多元文化互相輝映。甘肅是遠古傳說中伏羲、女媧的誕生地。古代絲綢之路甘肅段,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遺存,除河西走廊外,整個甘肅從隴東涇河流域到渭河、洮河流域,都是絲綢之路上中西交通的要道,因此也是絲綢之路中的黃金段。
玉門關遺址
位於敦煌市外的戈壁荒漠,主要包括小方盤城遺址、大方盤城遺址、漢長城邊牆以及烽燧遺址(包括20座烽燧、18段長城邊牆遺址),是古代絲綢之路北路必經之路。玉門關這座小小的方城,兩千多年前,緊緊守護著絲綢之路的安全,在這座古關之下,進出過各國的商隊、戰馬、旌旗,亦印下過僧侶的足跡。
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漢簡稱「敦煌效谷懸泉置」,屬敦煌郡效谷縣境內的驛站之一,主要功能就是傳遞各種郵件和信息,迎送過往使者、官吏、公務人員和外國賓客。遺址包含了漢代懸泉置的完整建築群落遺蹟,出土文物包括簡牘文書、帛書、紙質文書、絲織品、農作物等七萬多件。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每個雕塑造型優美、彩繪壁畫獨具特色、崖閣建築形式多樣,是中國石窟遺跡的代表窟群之一,更反映中國佛殿建築形象的石窟形式,以及早期的經變畫成為絲綢之路佛教藝術轉折性階段的重要遺蹟。
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的名稱,淵源於藏語。「炳」藏語為「十萬佛」,「靈」藏語為「州」,合起來就是「十萬佛在此州」之意。炳靈寺石窟的正式營建始於西秦建弘元年,後歷經北魏、北周、隋、唐,不斷進行開鑿修造,元明時期仍有修妝繪飾。炳靈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處古代中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也證明了佛教徒在炳靈寺建寺開窟及造像活動已在西晉時開始。
鎖陽城遺址
鎖陽城城址包含內城、外城和外城西北角兩處堡子遺址,是古代絲綢之路上,連接中原與西域地區的交通樞紐,是河西走廊上古人土地利用的傑出範例,也展現了長距離交通條件下古人對荒漠戈壁自然環境的依托、利用和改造,有助開展長距離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城址,與絲路沿線的商貿活動密切關聯。
【河南】東都洛陽見證絲路繁華
絲綢之路河南段是一條境內通道,它與其他通道組合,成為與境外國際往來的通道。在南北朝到唐朝的數百年中,絲綢之路河南段成為連接南北絲綢之路、承載東西方商品和文化交流的大動脈。絲綢之路河南段不像北方絲綢之路那樣有著相對固定的路線,它由西蜀分道、河南分道、柴達木分道和祁連山分道四條主要分道並行構建而成。每一條分道上又存在多條支道、間道和輔道,這些繁複如蛛網的道路,彼此之間相互銜接,相互貫通,最終匯入北方絲綢之路的主幹道中,承載著特殊時期東西方交流的重任。
漢魏洛陽城遺址
遺址是公元1至6世紀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個重要王朝的都城,是這一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代表了東漢至北魏歷代中原王朝的文明與文化特徵,見證了北魏時期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大融合所促生的獨特城市文化,展現了佛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和本土化過程。現存城牆、城門、宮城、永寧寺等遺址。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
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門,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定鼎門,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歷史上,定鼎門相繼被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洛陽外郭城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廢棄,時間長達530年,是古代沿用時間較長的城門。
新安漢函谷關遺址
發掘的主要遺蹟有城牆、道路和建築遺址等。漢函谷關素有「中原鎖匙,兩京咽喉」之稱。西漢時期是屏障關中地區重要的一道門戶,東漢遷都洛陽後,又為八關之首,是洛陽盆地周邊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隋唐,漢函谷關都是一處重要的軍事關隘。同時,它又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是西行的第一關,見證了絲路貿易的繁榮與興盛。
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
遺址呈西北東南走向,全長約230米,其中有10多米長的轍痕較為明顯。它是古時候洛陽至長安進入古陝州崤山地段道路的咽喉要道,也是絲綢之路的幹線路段,見證了漢唐時期兩京之間乃至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文化往來。
【新疆】古代絲綢之旅眾多歷史故事傳說的發生地
絲綢之路首先是作為亞歐大陸古代陸路連接東亞、南亞、西亞、歐洲和東非各古代文明的路線與道路,而古代新疆正好是溝通或完成亞歐大陸東西方文化與政治、經濟交流的唯一性橋樑。也就是說上述區域古代文化陸路溝通渠道必經新疆,而且是唯一通道。
高昌故城
位於在吐魯番市東面約40公里的哈拉和卓鄉附近,曾是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始建於西漢時期,在建築上作為土質城市,現存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重城,牆體為夯築和土胚壘砌,牆體外附墩台和馬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規模宏偉、保存完整程度堪稱世界少有。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大型古老、保存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也是國內保存較完整的都市遺蹟,有2千多年的歷史,同時,唐代安西都護府早期也是設在交河故城。
克孜爾尕哈烽燧
在維吾爾語中為「紅色哨卡」之意,是絲綢之路古老的軍事報警設施。烽燧殘高13.5米,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6米,南北寬約4.5米,構築方式是庫車古代土木建築壘築的古老方法。
克孜爾石窟
位於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公里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南面是木札特河河谷,又稱克孜爾千佛洞或赫色爾石窟,大約開鑿於公元3世紀,在公元8至9世紀逐漸停建,是早期開鑿、地理位置在西邊的大型石窟群,至今還有81窟存有精美壁畫,為古代龜茲國的文化遺存。
蘇巴什佛寺遺址
蘇巴什佛寺又稱昭怙厘大寺,分為河東和河西遺址兩個區域,是早期龜茲的佛教中心,始建於公元3世紀,廢棄於10世紀。
北庭故城遺址
位於吉木薩爾縣城正北12千米處,為唐代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而後作為高昌回鶻政權的夏都,是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歷史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