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體驗 – 味覺中國【內蒙古、寧夏、江蘇、上海】

新時代.新體驗 – 味覺中國【內蒙古、寧夏、江蘇、上海】

新時代.新體驗-味覺中國【內蒙古、寧夏、江蘇、上海】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蔔,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蒙古族人的傳統飲食以羊肉、奶、野菜及麵食為主要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崇尚豐滿實在,注重原料的本味。傳統食品分為白食和紅食兩種:白食蒙古語叫查幹伊德,是牛、馬、羊、駱駝的奶製品;紅食蒙古語叫烏蘭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製品。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習慣,白色表示純潔、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禮遇。

烤全羊

內蒙烤全羊是蒙古族傳統名菜,為招待貴賓或舉行重大慶典時的盛宴特製的佳餚;烤全羊起源於西北遊牧民族,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內蒙烤全羊是在逢年過節、慶祝壽辰、喜事來臨時常烤全羊用以招待尊貴的客人的珍饈佳餚。

一般選用草原上膘肥、體重40斤左右的綿羊宰殺後,去毛帶皮腹內加葱、姜、椒、鹽等佐料整體烤製成。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盤內,色澤金紅,羊皮酥脆,羊肉嫩香。內蒙烤全羊外焦裏嫩,皮脆肉滑,色澤金黃,鮮香異常,吃起來肥而不膩,穌脆香美,與平時吃到的羊肉有很大的不同。

烤全羊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是宴席上的一道最講究的傳統名菜,其形、色、味俱佳,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上席時烹製者將整羊平卧於一大木盤中,羊脖上系一紅綢帶、打成花結以示隆重。餐車配有刀、叉,有專人在客人面前將羊卸成小塊,先把裏脊上的瘦肉切下來,放在盤子裏端上去,視客人身份依次奉遞,最後把帶骨頭的肉端上去,接着才能上飯。這便是烤全羊待客的全過程。

手把肉

蒙古語稱「布和力麻哈」,是呼倫貝爾蒙古草原、鄂温克、達斡爾、鄂倫春等遊牧、狩獵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手扒肉是即用手扒着吃肉之意。羊、牛、馬、駱駝等牲畜的肉均可烹製手扒肉吃,但通常所講的手扒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扒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歡的餐食,也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

手扒肉的做法是把帶骨的羊肉按骨節拆開,放在大鍋裏不加鹽和其他調料,用原汁煮熟。吃時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調好的佐料吃。根據牧民的習慣,手扒肉一般用作晚餐。將羊按各關節帶骨分割成數塊,放入不加鹽和其它佐料的白水鍋內,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適當控制火候。

到草原觀光旅遊不吃一頓手扒肉,就算沒完全領略到草原的食俗風味和情趣。牧民不用手扒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心意。但要注意,如果在牧民家做客,不要自己動手隨意選食。主人會視客人的年齡和地位,為客人選擇不同部位的羊肉。老年人一般吃羊大腿,肉嫩好嚼,青年人吃羊肋巴骨和脖子肉,小孩啃羊小腿,女賓更受照顧,一般吃肥嫩的羊脯肉。

馬奶酒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製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

馬奶酒的傳統釀造法是,先將經過巴氏殺菌消毒的馬奶子放入木桶,然後蓋上桶蓋,靜放一夜,馬奶開始發酵後,再把它倒入另一木桶。原桶內可留存少許原發酵奶子,作為下次加入新馬奶時的曲種,將第三桶中的馬奶,在第三天再倒入一個木桶內,這樣做的當中,每隔一小時攪動一次,如此反覆變換六次,馬奶完全發酵成熟後即可飲用。

馬奶酒是用鮮馬奶經過發酵變酸釀製而成的一種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的飲料,是流行整個草原地區的傳統飲料,最早始於秦漢時代,歷史悠久,味道酸辣,有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譽為「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時期的宮廷和貴族的主要飲料,相傳忽必烈曾以金碗盛着馬奶酒來犒勞將士們。傳統的糧食白酒清香純靜、口味醇和,特別受到人們的喜愛。

哈達餅

哈達餅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的昭烏達草原的傳統著名小吃,哈達餅原產於烏蘭哈達地區,故名「烏蘭哈達」意為赤山或紅山,即內蒙古赤峯市。哈達餅是近似於點心的餅,造價較高,用水油麪和油酥擀成皮,包乾果甜餡,烙制而成。

製作過程是先制餅坯,將麪粉加白油(即粗製奶油)或奶油和成酥面,另用麪粉和白油及水和成水油麪團,然後用水油麪包油酥面,擀成圓片成餅坯;再製餡:熟麪粉加白油、瓜子仁、芝麻、核桃仁、白糖調成甜餡。最後烹製,餅皮上放餡料抹勻,從兩頭對卷,再盤成圓餅形,擀成荷葉餅狀,放入鐺內,用小火烙成虎皮色,烙熟後出鐺,切兩半或四瓣即成。

哈達餅是赤峯所獨有的風味食品。説起來哈達餅的問世,實出偶然。據傳大約在一百五十年前,赤峯的麪點師傅在做南沙餅、豆沙餅時,由於劑頭無酥、油多、少餡成了餘面,師傅們就想了一個法子,把劑頭擀開,包上酥和糖烙餅,結果特別受歡迎。赤峯的各大飯莊相繼製作,名噪一時。

蒙古血腸

羊血腸,以羊血為主要原料。因為藏族地區羊血一般不單吃所以把羊血灌入小腸內煮熟而食。羊血腸為藏族地區特有食品,又香又嫩,十分解饞,別有風味。

先把最好的羊肉剁碎待用,在羊肉中放入適量的鹽、花椒、糌粑粉少許與剁好的羊肉混拌,灌入腸內,用線系成小段。製法與制香腸同。吃時不渣,不脱皮,清香軟嫩,既又血香,又不膩口。血腸的烹飪方法也別具特色。將灌好的血腸放入湯中煮沸,煮至血腸浮起,腸成灰白色,約八成熟,便立即起鍋,盛入盤內,全家席地而坐,割而食之。

蒙古民族一般把羊血漿灌入大腸,做成灌腸。食用時一般在肉湯裏煮10-15分鐘。蒙古人和西藏人還直接運用動物的活血。這些油脂有固定小腸的作用,灌時要注意擺順不使揚子扭結。煮出時盤纏一團,一如腹中的自然狀態。

寧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久遠的地方,飲食文化也有很久的歷史,結合回族的特色,形成了一個品種繁多,技法精湛,品味多樣,風味獨特的飲食體系,是清真飲食的代表。主食中麵食多於米食。麵食是回族人民的傳統主食,品種多、花樣新、味道香、技術精。

寧夏枸杞

寧夏枸杞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別名枸杞果、白疙針、旁米佈如。屬茄科。果實、根皮及嫩葉可入中藥。主要分佈在寧夏,內蒙古、新疆等地。以寧夏為主要產地,尤以寧夏中寧縣出產的枸杞質量為最佳。是「寧夏五寶」之首的「紅寶」。

寧夏黃土高原酸鹼度適宜枸杞的生長,晝夜溫差大,白天日照充足,與其他地方枸杞相比果粒長型居多,色澤鮮紅,營養更加豐富。寧夏是枸杞原產地,栽培枸杞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枸杞色艷、粒大、皮薄、肉厚、籽少、甘甜,品質超群,是被載入新中國藥典的枸杞品種,國家醫藥管理局將寧夏定為全國的藥用枸杞產地,引入全國十大藥材生產基地之一。

寧夏的枸杞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抓一把放在手裡使勁捏,鬆開後枸杞粒是散的,粒與粒之間不會粘到一起。枸杞雖然具有很好的滋補和治療作用,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服用的。由於它溫熱身體的效果相當強,正在感冒發燒、身體有炎症、腹瀉的人最好別吃。

燴羊雜碎

燴羊雜碎是一道著名傳統小吃,寧夏區內各地均有製作,以吳忠市的製作獨特、歷史悠久而素負盛名,故又稱吳忠風味羊雜碎。又稱,「羊下水」或「羊下腳」。在我國食饌中,有「下水不上宴」之俗,至清代繼「滿漢全席」之後興起的「全羊席」或曰「全羊大菜」問世。

羊頭、羊蹄用火燒盡殘毛,羊腸、羊肚翻去殘渣,洗淨後連同羊心羊肝一起下鍋煮熟,拆去骨頭,分別切成條或段。羊肺用洗去麵筋的稀麵糊灌好後,也下鍋煮熟,切成長條,然後將切好的各種熟料放在羊肉湯里略煮片刻,撒上蒜苗、香菜,滴上紅油盛碗即成。

「雜碎」是回民風味小吃,它是用羊的內臟、頭、蹄肉,經精細沖洗,加鮮原湯及佐料所燴成。一碗香味四溢、色澤鮮豔的羊雜碎,上面飄浮著一層油色,紅綠點綴其間。那紅的是辣椒油,綠的是蔥、香菜末,油色下面是乳白色的鮮湯,喝一口鮮湯再吃一口羊雜碎,不膩不羶,味道香醇濃郁。只要飯量大,便會一碗再一碗地吃個夠。

生氽面

寧夏生汆面的主料就是揪面片,揪面以其簡單易做、筋道爽口而使得寧夏人對其情有獨鍾。上世紀80年代,生汆面源自於寧夏固原市三營鎮。

好的生汆面配上油潑辣子湯汁鮮香,面片筋道,色味俱佳,酸辣醇厚,回味悠香,營養豐富,具有西北特色和少數民族風味。亮白勁道的面片,湯裡輔以肉餡丸子、粉條等佐料,當地人還喜歡在上面舖一層紅亮亮的油辣子。當一碗熱氣騰騰的生汆面端上桌時,先不論那股飄著鮮肉的汆香味兒,光是視覺上就讓人垂涎欲滴。

生汆面其實就是羊肉丸子小揪面,以固原三營的生汆面最為有名,湯味濃厚,丸子鮮香,後味有一股花椒油的味道。固原生汆面由於色香味俱全,酸辣醇厚,回味悠香,營養豐富,具有西北特色和少數民族風味,在西北地區廣受歡迎。

油香饊子

饊子是回族人招待客人的傳統麵點。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回族人家家戶戶都要架起油鍋,炸油香,搓馓子,家人享用,饋贈鄉鄰,祝賀節日。饊子是一道精緻的食品,製作難度大,如果沒有較高的技術,炸出的「馓子」不香、不脆、不鬆散。

要炸好饊子必須配好料,晃好條,纏好股,炸好色,才能達到形如柵木,條細心空,焦脆香酥,入口即碎的程度。製作饊子時,首先將精麵粉加入鹽水揉和,反复揉壓後,搓成粗條,抹上食用油放入盆中悶一悶;油鍋熱時,將麵條製成並列環狀,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晾乾後即可食用。饊子的特點是造型優美,香脆可口。

吃油香的時候也有講究,有一些地方的回族在吃油香時,拿在手中面兒要向上,一塊塊兒掰著吃,而不能用口直接咬。當然,大部分地方的回族只需用手把油香撕成兩半兒,隨後即可咬著吃。如今不少家庭過年的時候都會選擇超市購買,但是更多的家庭還是會傳承傳統的過年方式,通過辦年貨的過程中體驗過年的味道,用愛吃的雪麵粉,用心做出全家人都愛吃的食物。

八寶茶

八寶茶是一種中國傳統茶品,在四川、寧夏等地相當流行,以茶葉為底料,配上乾果或中藥材並輔以冰塘沖製而成,清新得來又帶點甜味。炎熱的夏季,八寶茶是吳忠人最佳的消渴飲料;嚴寒的冬天,早晨起來,一家人圍坐一起,或烤上幾片饃饃,或吃點馓子,總忘不了刮幾盅八寶茶。

一般配有紅棗、玫瑰醬、葡萄乾、桂圓幹、枸杞、芝麻、冰糖、蘋果乾、核桃、山楂片、白糖、綠茶等材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增加或減少,既可以選十幾種,也可以挑三五種。喝蓋碗茶時,用托盤托起茶碗,用蓋子「刮」幾下,使之濃釅,然後把蓋子蓋得有點傾斜度,用嘴吸著喝。

把八寶茶作為待客的佳品,熱情地給客人遞上一盅蓋碗茶,輔以油香,馓子、花生等乾果、點心等讓客人下茶,由此形成了多樣多味、各具特色的早餐產品,形成了吳忠早茶最初的雛形。

江蘇菜簡稱蘇菜,由於蘇菜和浙菜相近,因此和浙菜統稱江浙菜系。主要以金陵菜、淮揚菜、蘇錫菜、徐海菜等地方菜組成。江蘇菜起源於二千多年前,其中金陵菜起源於先秦時期,當時吳人善製炙魚、蒸魚和魚片,一千多年前,鴨已為南京美食。南宋時,蘇菜和浙菜同為「南食」的兩大台柱。

雨花茶

南京雨花茶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屬綠茶類,其種植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陸羽的《茶經》中便有記載,曾獲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是中國經典名茶。雨花茶外形短圓,色澤幽綠,條索緊直,鋒苗挺秀,帶有白毫。幹茶香氣濃鬱,沖泡後香氣清雅,如清月照林,意味深遠。茶湯綠透銀光,毫毛豐盛。滋味醇和,回味持久。

沖泡南京雨花茶可選用透明玻璃杯或青花瓷蓋碗,採用「上投法」沖泡。先向杯中注入約七分滿的開水,待水溫涼至80度左右時,再投入雨花茶。雨花茶便如朵朵雪花飄於碗中,水面頓顯白毫,如白雲翻滾,雪花紛飛,煞是好看;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猶如翡翠;湯色碧綠而清澈,香氣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雨花茶以碧綠的茶色,清雅的香氣、甘醇的滋味聞名。雨花茶衝上開水,水面頓顯白毫,茶入水即沉沖泡後茶色碧綠、清澈,香氣清幽,品飲一杯,沁人肺腑,齒頰留芳 ,滋味醇厚,回味甘甜,色、香、味俱全,是上等佳品,有止渴、清神、消食、治喘、除煩去膩等功效。

南京烤鴨

南京烤鴨是南京的傳統名菜,屬金陵菜,又稱金陵烤鴨。南京人吃烤鴨,講究皮酥肉嫩,肥而不膩,所以南京烤鴨皮脆肉嫩,沒有其它地區的烤鴨肥膩。但是真正的行家,卻十分挑剔店裏奉送的那一兜紅滷。店裏鴨子烤得好不好,大抵看看賣相便可以揣測出來,但老滷對不對味,卻非得口舌親嘗方知。

南京人的口味喜好小糖醋,講究略甜微酸,鮮鹹適度,調製這樣的味汁,功夫不比烤鴨差,明爐烤鴨在鴨腔子裏面必得灌水。外烤內煮,一旦鴨肉熟了,這一包汁水也鮮透。趁熱把酒釀蜜滷倒進湯汁,澆上糖色、米醋、精鹽,考究起來加一滴醬油都不算本事,端出去的紅湯老滷才叫地道。

南京烤鴨和北京烤鴨作法不同,北京烤鴨是叉烤,南京烤鴨要用特製的烤爐掛起來烤,所以又叫掛爐烤鴨。南京烤鴨大多都是街頭明爐烤製,另配湯汁,回家澆在切好的烤鴨裏。食用時直接就著飯就下去了,湯汁很考究,有鬆仁、瓜仁、芝麻以及各種調料,香氣四溢。

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這道菜原名叫做龍鳳燴,是徐州人民為了紀念推翻秦朝統治的西楚霸王項羽和大義凜然的妃子虞姬所創制的一道名菜,代代相傳並流傳至今。這道名菜經已故名廚裴繼洪改進,借雞、鱉形象的烘托,使霸王別姬這一歷史題材,含義委婉,意境甚妙。雞、鱉肉質鮮嫩,湯濃味醇。

先宰殺甲魚將血去淨,避免腥味和肉質,然後焯水備用。雞也是同樣處理。然後將焯水後的甲魚和雞一起放進鍋中,加上火腿、冬菇、高湯、姜、蒜、黃酒等一起燜燉即可。

霸王別姬這道菜最大特點是香、鮮、補。甲魚與雞燉到一塊相得益彰,不僅氣味奇香,味道更是鮮嫩無比。鱉裙的膠原蛋白使得湯頭更加鮮、甜、濃、醇,一口肉一口湯吃進肚子裡暖烘烘的。這道菜絕對是滋陰補陽的極品佳餚,在天氣涼快的時候吃再好不過了。

洋河大曲

洋河大曲產於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洋河鎮,是濃香型白酒,並於1979年被評為全國八大名酒之一。洋河大曲酒以優質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麥、大麥、豌豆、水為原料,經過糖化發酵,依託長期自然形成的老窖,應用從洋河釀造環境中分離的YH-LC1窖泥功能菌,採用混蒸續餷六甑工藝,低温入池,緩慢發酵。

洋河大曲以優質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麥、大麥、豌豆、水為原料,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按傳統工藝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生產的白酒。具有綿、柔、甜、淨、香的獨特風格,具體表現為綿柔、綿甜、綿爽等的口味。質量特色:低而不淡、柔而不寡、綿長尾淨、豐滿協調。

濃香型大曲酒的生產離不開土,肥沃的土壤是形成老窖的基礎。土質以黑褐色和黃色為主,泥土中棲息着豐富的梭狀芽孢桿菌「己酸菌」,它是濃香型大曲酒主體香「己酸乙酯」的生產者,用此土建泥窖而形成老窖。

水八仙

水八仙是江南時鮮蔬菜的地方特色代表,又稱「水八鮮」,指菱角、荸薺、雞頭米、水芹菜、茨菰、茭白、蓮藕和蓴菜八種水生植物。這八種水生植物各有其時令,從夏季到秋季陸續成熟。

金風送爽時節,蘇州人口中鮮藕的餘香未散,接著就有了芋艿、水紅菱和飄著桂花香的軟糯雞頭米。路上三三兩兩現剝現賣雞頭米的婦女,也成了一道這個時節特有的風景。品嚐著這水靈靈、鮮滋滋的水八仙,蘇州人不由得感到生活在蘇州,真是一種福氣。

在蘇州市郊有「六湖一江」之稱的車坊鎮,由於地勢偏低、湖田多,特定的自然條件賦予了車坊種植水生蔬菜的優勢。那些靠著「水八仙」生活的農民,住在自家蓋的小樓房裡,生活得有滋有味。對他們來說,土地已不是生活來源的惟一,但卻是他們的生活根本。

上海人稱的本幫菜指的是上海本地風味的菜餚,特色可有用濃油赤醬(即油多味濃、糖重、色艷)概括。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糖為主,品味鹹中帶甜,油而不膩。上海蔬菜按季節不同有各種時令菜,例如馬蘭頭、薺菜、雞毛菜、上海小油菜等都非常清爽。

小籠包

小籠包本稱小籠饅頭,是中國著名的漢族傳統麵點小吃,湯包源於北宋京城開封的灌湯包,早在北宋時期,已有售賣,稱灌漿包或灌湯包子;上海的南翔小籠包有百年曆史,誕生於清末同治十年。

揪出的麵糰大小均等,用食用油抹其表面,這樣會使口感更好。要把胚子拉到底,差不多大小,包的時候手要向上拉,它的優勢是皮薄,肉嫩,豐滿。小籠包蒸好了,戳破面皮,滑溜溜的汁水一下子流出來。如果吃時佐以薑絲、香醋,配上一碗蛋絲湯,其味更佳。

流吃小籠包先喝湯,小籠包的精髓就在於湯,保證小籠包美味不流失的方法是待湯汁稍涼之後,將整個湯汁送入口中,讓湯汁在嘴中完全包住小籠包,封住美味,毫不流失。

響油鱔糊

響油鱔糊是一道江南地區的特色傳統名菜,屬於蘇幫菜。因鱔糊上桌後盤中油還在闢叭作響而得名。以新鮮鱔魚作為原料,把當天宰殺的鱔魚切成段兒後,放入佐料,爆炒。顏色偏深紅,油潤而不膩,新鮮可口。特點在於鱔肉鮮美、香味濃郁、開胃健身。

製作響油鱔糊需將活鱔魚清洗乾淨放入鍋中,壓上竹篦子。另起鍋入水,放入老薑、黃酒、白醋、香蔥結,燒至水沸,倒入裝鱔魚的鍋中,加蓋燙之,待鱔魚達到六成熟,撈出沖洗乾淨,劃成鱔絲備用。起鍋將一部分油淋在蔥、蒜末上,激出香味,剩餘的一部分熱油淋在鱔絲上,趁熱上桌。烹製完成的響油鱔糊色澤深紅油潤,香味濃郁,還具有開胃健身的效果。

鱔絲的肉質鮮嫩可口、潤而不膩,十足美味,讓人根本停不下筷。「糊」的本質是「濃芡」,即在鱔魚上裹著濃稠的芡汁,成菜基本沒有湯汁,因此被稱為「鱔糊」。「響油」是指裝盤後,澆熱油再走菜,上桌後熱油仍然在盤中「劈啪」作響。

醃篤鮮

醃篤鮮口味鹹鮮,湯白汁濃,肉質酥肥,筍清香脆嫩,鮮味濃厚,各地根據地方文化和口味做法有不同的差別,食材上各有增減,但基本包含春筍、豬肉、臘肉、火腿、百葉結、萵筍等食材。主要是筍和鮮、鹹五花肉片一起煮的湯。「醃」,就是指醃製過的鹹肉;「鮮」,就是新鮮的肉類;「篤」,就是用小火燜的意思。

春筍中含有難溶性草酸,所以煮湯前要先用開水焯水。最後出鍋前20分鐘再放入豆腐結,千萬別放早了,否則會漲的太厲害。吸飽了湯汁的豆腐結,比肉還要香。用中火慢慢燜,勿用大火,否則肉不易酥爛且易老。

春筍雖未在「醃篤鮮」的名中現身,卻有著無法撼動的「靈魂」地位。它吸收了咸鮮兩款五花肉的脂肪,天生的清麗鮮美被愈加地激發出來,賦予了這道不加任何調味料的家常湯品以天賜的鮮美,獨有的鮮嫩爽脆的口感,引發食慾。

桂花酒釀圓子

桂花酒釀圓子是江南一帶的傳統名小吃,桂花暖胃,酒釀益氣生津活血,是一道很家常的美容養生甜品。八月桂花飄香,每年到這個時候,如果可以用桂花用來做這款桂花甜酒醇一定是味道香濃。桂花甜酒釀是上海和江蘇一帶的傳統名點。

上海一些地方至今留著做酒釀圓子的家甚:石磨、缸缽、花棉襖,前一個保證小圓子的細膩綿柔,後兩個確保酒釀清冽酸甜。新糯米隔夜浸好,洗淨蒸熟,半溫半涼時拌入搗成粉末的酒麯,再把拌好的糯米飯裝入缸缽頭,捋平,中間用拳頭摁個凹坑,加蓋,拿花棉襖包裹起來。

耐心等待3日才揭蓋,一股酒香甜味撲鼻而來,姆媽會將甜酒液灌入瓶子,當作酒水。軟糯的糯米丸子,配上香甜枸杞和酒釀,再以清香的桂花點綴,具有滋陰養顏及益氣生津的功效。由於酒釀沒有經過提純,酒精度數很低,所以不用擔心會醉酒。

四喜烤麩

四喜烤麩是一種傳統小吃,屬於滬菜系的本幫菜,也是上海人年夜飯中的常見冷菜之一。上海人過年吃菜愛討口彩,「烤麩」即「靠夫」,寓意家中男丁來年取得高成就。而冠以「四喜」的名字,有一種説法,認為它源於最早的名字「四鮮烤麩」,上海話「鮮」和「喜」音同,而這個喜字又更能討口彩,所以,有了「四喜烤麩」之稱。

麵筋本身有著如海綿一般的魔力,可以將任何湯汁和味道據為己有。四喜烤麩通常將烤麩、金針菜、木耳、花生米洗淨了過油炒,成菜後香香甜甜。烤麩發得好的話,嚼起來會略有彈性,有濃重的醬汁從孔裏滲出來,回味無窮。

烤麩搭配香菇、木耳、金針菜、花生米,成四喜,醬紅香醇,鮮香入味,口感有糯有脆,夾一筷入口,烤麩的毛孔全部打開,甜鹹鮮的醬汁湧出,正是烤麩最感動味蕾的瞬間。烤麩蛋白質含量豐富,屬於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熱量食物。中醫認為烤麩味甘性涼,有和中、解熱、益氣、養血、止煩渴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