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心睇驗-道路之行【航海家鄭和的遺蹟】

美麗中國.心睇驗-道路之行【航海家鄭和的遺蹟】

道路是旗幟,是形象,是方向。由古至今,人類總是沿著一定的道路向前發展,任何一項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對道路的探索和選擇,堅持和發展。

「道路之行」系列就是透過不同主題的方向貫通,為大家呈現國內多姿多彩的景色,從歷史的蕩氣迴腸裡,走進現今的當代城市……

今期就向你介紹【航海家鄭和的遺蹟】,讓我們一起認識航海之路。

鄭和下西洋

鄭和(1371年–1433年)原名馬和,出生於雲南昆陽州,為寶山鄉知代村人,是中國明代太監、航海家、外交家。在靖難之變中,鄭和在河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禦書「鄭」字賜鄭姓,以紀念戰功。鄭和有智略,武功高強,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其後,鄭和奉明成祖令進行七次航行,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裡,足繞地球三周有多。

15世紀初期,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間,七次遠涉重洋。在前後長達28年的海外航行中,鄭和船隊以南京為起點,順流而下,出長江口後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島,馬來半島海岸,穿過今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最遠到達紅海與非洲東海岸,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亦是中國在航海史上空前壯舉,反映了中國人民征服海洋的偉大成就,因而也對中國海洋地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又稱《茅坤圖》,載入明代軍事家茅元儀編的《武備志》卷二百四十內。《武備志》成書於明崇禎元年(1628年),而所收入的《鄭和航海圖》,根據一些學者研究,應該是鄭和下西洋時所繪製發給鄭和船隊上的舟師的航海圖。《鄭和航海圖》一共有20頁航海地圖、109條針路航線和4幅過洋牽星圖,航海地圖高20.3釐米,全長560釐米,包含500個地名。以下就是以鄭和在國內留下來的重點遺址以作介紹。

【江蘇】由南京啟船起航

南京寶船廠遺址

寶船,又名寶舟,為鄭和下西洋時所用船隊中最大的海船,是船隊中的主力旗艦。現在,坐落於600年前的龍江寶船廠遺址之上的寶船遺址公園,是為紀念鄭和下西洋的大型遺址性公園。明代寶船廠位於現古船塢周邊上堡、中堡、下堡一帶,在600年前這一帶地勢開闊,直通長江,後選中闢建為寶船廠。當年寶船廠擁有七條船塢,而且史載大型寶船都建造於寶船廠,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廠。直至明清,此地逐漸廢棄,經過幾個世紀的變遷,現僅存古船塢遺址三條,即4,5,6三個作塘。

整個遺址景區的中心,主要就是三條作塘,作塘之間是塘岸,可以從牌樓前的廣場出發,順著四作塘北岸向西行,再折回到五作塘的北岸向東行,之後繼續沿著六作塘的北岸向西行,最後可以從六作塘的南岸東行回到廣場,這樣基本上可以走遍景區中的各處景點。

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南京靜海寺紀念館)

紀念館內設有以鄭和航海為主題的鄭和紀念堂、潮音閣,以及以《南京條約》議約為主題的史料展、議約場景復原等陳列。當中以包括鄭和紀念堂與潮音閣兩部分。鄭和紀念堂正中設鄭和銅立像,銅像正上方懸孫中山題詞匾額「超前軼後」。紀念堂四壁設有36幅大型壁畫,採用揚州漆畫工藝製作,壁畫分為京師起航、上貨出海、天妃護佑、重柵小城、生擒海盜、水上貿易、傳播文明、暹羅禮遇、睦鄰友好、建寺立功10組展現鄭和航海與靜海寺歷史的場景。

潮音閣是靜海寺內最高的建築,共三層,內有多功能展廳,設「鄭和航海史料展」。展廳內陳列5艘船模,分別是鄭和船隊中的寶船、戰船、馬船和糧船。展廳還陳列著精美的靜海寺木構件,以及鄭和下西洋帶回的金錠、象牙等展品。除實物展品之外,展廳中還陳列了60多幅反映鄭和航海以及當時中外交流場景的圖片。

南京天妃宮

位於南京鼓樓區下的天妃宮,是明成祖朱棣為感謝天妃娘娘媽祖等諸神護佑鄭和航海平安而興建的,與靜海寺相鄰,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遺存之一。天妃宮始建於明永樂五年(1407年),史稱龍江天妃宮。鄭和首次下西洋回國後,以海上平安為天妃神靈感應所致,奏請朝廷賜建。鄭和在以後的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和歸航後,都會專程前往龍江天妃宮祭祀媽祖。

南京鄭和墓

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第七次出使海外,在回國途中,船隊航行到印度古裡時,鄭和病死在船上。清代同治年間的《上江兩縣誌》記載,鄭和被宣德帝賜葬於南京牛首山,同時亦有學者認為牛首山墓只是埋著鄭和衣帽等遺物的墳墓。1985年為紀念鄭和首航580週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建亭立碑。新建的鄭和墓可拾級而上,頂部有青石所製塔式墓蓋。

蘇州太倉鄭和公園

鄭和公園原名「港城之星」,後因鄭和從太倉七下西洋而改名,是一個以鄭和為主題的「體驗式」新型綜合濱江公園。園內包括有鄭和銅像、鄭和寶船、鄭和紀念館、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過程,公園建築風格以還原鄭和船隊遠洋的歷史文化,並融入現代設計理念,當中的異域風情區更展現鄭和七下西洋所到國家和地區的歷史遺蹟和風情,主要有馬六甲、爪哇、古裡、麻林、錫蘭南北樓、呼嚕莫斯和麥加等七大建築,感覺就好像與鄭和一同探險。

【福建】天妃媽祖保祐平安航行

媽祖是流行於福建、廣東、海南等沿海周邊地區的信仰習俗,媽祖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島傳播,歷經千年,對東亞海洋文化及南海地區產生重大意義,稱為媽祖文化。媽祖原名林默,於福建省莆田出生,傳言她常於海湧風浪顯靈、颱風轉彎、保祐平安航行,沿海漁民對她的崇拜逐漸形成信仰,信徒認為她是「護國庇民」的海洋守護神。

福州長樂天妃宮與「天妃靈應之記碑」

在長樂城關的南山上,有一座公園以鄭和為名,公園的最高點是聖壽寶塔,塔下的便是400年前的天妃宮。當你登南山而上,先抵達的是鄭和史跡陳列館,陳列館在天妃宮舊址之上建成,建築為宮殿式,館內彩繪華飾,金碧輝煌。在陳列館的展品中,有明代各種珍貴文物、史料,也有各地遺址的照片和圖表、模型,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被視作中國古代開拓海上絲路不朽見證的《天妃靈應之記》碑。

碑文記述了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年-1431年)間,三保太監鄭和奉使統率遠洋船隊百多艘,以先進的航海技術六次下西洋的經歷、結果及第七次的任務。文中不僅點明瞭出使西洋的目的、意義,還歌頌了天妃媽祖娘娘庇佑之功,所以名為《天妃靈應之記》。同時,此碑也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具體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珍貴文獻石刻。

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是國內現存建築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一個,廟內至今仍保留著宋、明清時代木構。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年),初名「順濟廟」。其後,明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奏請重修順濟廟,於永樂十三年完成,並名為「天妃宮」。鄭和在第五次下西洋時,專程到泉州靈山聖墓行香,祈求靈聖庇佑且立碑為記。

泉州鄭和行香碑

鄭和行香碑現存於泉州靈山聖墓迴廊內,在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來此祭告行香後屬下為之所立的記事碑。碑高100釐米,寬42釐米。碑文雲:「欽差總兵太鑒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廝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靈聖庇佑。鎮撫蒲和日記立。」

南平鄭和銅鐘

鄭和銅鐘又稱三清寶殿銅鐘,現收藏在福建南平市文化館。在明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第七次奉命遠航西洋,三月抵達福建長樂等候冬季季風,五月沿閩江而上抵達南平鎮,鑄此銅鐘佈施長樂南山三清寶殿,祈求出海航行平安。鐘上有銘文:「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

【航海貢獻】

鄭和一共七次下西洋,為中國打開了門戶,刺激了當時中國走向海外,尤其是通向鄰近東南亞的航行,促進了華僑對南洋的開發。到鄭和以後,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人民繼續移居南洋及東南亞地區,這有助提升中國與西洋各民族的經濟、學術、醫療的發展。

以上重點介紹了航海家鄭和遠涉重洋的遺蹟,大家不妨抽空到現場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