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心睇驗-追尋世遺之美【第八彈: 澄江化石地、新疆天山、紅河哈尼梯田、大運河、絲綢之路、土司遺址】

美麗中國.心睇驗-追尋世遺之美【第八彈: 澄江化石地、新疆天山、紅河哈尼梯田、大運河、絲綢之路、土司遺址】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化極為深遠,截至2021年7月,中國共有56項世界遺產(包括自然遺產14項,文化遺產38項,雙重遺產4項),是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亦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自然遺產」指由自然和生物所組成的自然面貌、瀕危動植物的生活境區或天然名勝,「文化景觀遺產」亦包括由人類設計和建設的景觀,以及關聯性文化景觀。就向你逐一介紹【第八彈: 澄江化石地、新疆天山、紅河哈尼梯田、大運河、絲綢之路、土司遺址】世界遺產景點……

讓化石講述生命演化雲南澄江化石地

揭示寒武紀早期海洋生物


澄江化石遺址位於雲南省的山地丘陵地區,佔地512公頃,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寒武紀早期海洋古生物化石群,遺址內展現了門類廣泛的無脊椎與脊椎生命體的軟、硬組織解剖構造,也記錄了早期複雜海洋生態系統的形成。澄江遺址保存了16種生物門類和諸多神秘的種群以及其他200個物種,是5.3億年前地球生物大爆炸的證據,為古生物學的學術研究打開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發現「澄江動物群」過程

1984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到雲南澄江縣的帽天山,尋找曾經生存於寒武紀的高肌蟲化石時,在一片鬆動的岩層發現三塊寒武紀早期的無脊椎動物化石。經進一步鑒定發現,分別是納羅蟲、腮蝦蟲和尖峰蟲化石。這一發現打開了通往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寶藏大門,其後在數天裡侯先光也陸續發現了節肢動物、水母、蠕蟲等寒武紀早期的古生物化石,更與導師張文堂教授,撰寫了《納羅蟲在亞洲大陸的發現》,並在論文中將澄江的動物化石定名為「澄江動物群」。

5.3億年前奇異面貌

截止2012年,澄江動物化石群已發現了遠古時代的16個生物門類、100多個屬種和200多個物種化石 ,包括植物界的藻類,無脊椎動物中的海綿動物類、開腔骨類、腔腸動物類、櫛水母類、葉足類、纖毛環蟲類、水母狀生物、節肢動物等。這些生物大小不一,由幾毫米、幾十毫米甚至更大不等,形態各有特色,充分顯露了在5.3億年前淺海水域中各種生物的奇異面貌 。

 

古老海洋生態群

澄江生物群如實展現地球海洋中最古老的動物原貌,提供一個完整的最古老群落圖,並瞭解在寒武紀大爆發時產生了那款動物,由於動物間的生活方式和食性不同,更有助學者認識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中生物演化的原因,以及誘發這種大爆發的理由。

 

大爆發證據

澄江生物群以軟軀體化石的罕見保存為特色,現已發現描述的澄江化石分屬海綿動物、腔腸動物、鰓曳動物、葉足動物、腕足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多個動物品種以及一些分類位置不明的奇異類群。當中澄江化石最為獨特之處,就是這些古生物的軟軀體構造居然成為化石完整保存在岩層中,令它們不僅保存了生物的骨骼,還保存了表皮、纖毛、眼睛、腸胃、消化道、口腔、神經等各種軟組織,證明寒武紀生物大爆炸的真實性,打破了達爾文進化理論的局限性。

 

修正生物進化史

在澄江動物化石群發現以前,最早的保存軟體生物群是中寒武世的加拿大布林吉斯葉岩生物群,比早寒武世寒武紀大爆發更要遲1000多萬年,因此不可能指出地球上最老的動物都是些什麼,因而學者對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所產生的生物及生物群落結構所知甚微。

在現代的海洋中,70%以上的動物種和個體實際上都是由軟組織構成的,因而極少有形成化石的可能,那麼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時是不是也會產生如此眾多的軟軀體動物?如果沒有澄江生物群,我們對這些動物的認識永遠是一個謎。

 

生命起源證據

節肢動物是動物界中最龐大的一類,但是關於節肢動物的原始特徵以及各類群之間的關係,可惜科學界對其瞭解很少,以往所發現的化石,大多是節肢動物的外骨骼,而解決節肢動物的分類,論述其演化關係,關鍵構造是「腿肢」。

學者們更通過澄江節肢動物的研究,對節肢動物分類關係和原始特徵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澄江節肢動物具有一個非常原始的體軀分化,例如我們常吃到的「蝦」大約有18個不同類型的體節,而澄江節肢動物僅僅只有3或4個,這充分展示了隨著漫長時間的推移,節肢動物體節特化而行使不同功能的演化趨勢。

而在澄江生物群中,雙瓣殼節肢動物多種多樣,小者1毫米左右,大者可達100毫米以上,許多種類更保存有完美的軟體附肢。研究證實,相似殼瓣動物裡有著十分不同的軟體和附肢,因此它們的殼瓣不能作為分類和互相關係的依據。

 

快速演變證據

澄江生物群展示了各種各樣的動物在寒武紀大爆發時立即出現,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個動物門類幾乎都已存在,而且都處於一個非常原始的等級,只是在後來的演化中,各個不同類群才演化為一個固定模式。從形態學的觀點來說,新的構造模式或許能在「一夜間」產生,門和綱一級的分類單元特徵所產生的速度或許就如我們認為種所產生的速度一樣地快。

地質學家達爾文認為,較高級的分類範疇是生物種級水準演化變化慢慢堆積的結果,依次達到屬、科、目、綱和門級水準。在寒武紀,新門(如腕足動物門)通過不同器官在成長速度中,通過簡單的轉換就可以產生,以致於成年個體能夠保存祖先幼蟲的濾食生活方式。這個過程在幾百年或幾千年內就可以形成,產生新門。因此,澄江生物群是給我們提供的了生物高級分類單元快速演化的突變證據。

 

後記: 「海底毛毛蟲」高清現身

「海底毛毛蟲」學名為長形黎鐮蟲,是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員與英國杜倫大學博士等人在澄江動物群中發現的一種新的寒武紀奇異生物。這兩塊長形黎鐮蟲化石,在顯微鏡下,蟲體長在1.5至2厘米之間,背部佈滿鱗片,身體兩側各有一排彎彎的長刺。科研人員推測,長形黎鐮蟲生活於寒武紀時期的海洋底部,由於視力極弱,僅靠身上的感光細胞感知周邊環境。

 

人間仙境.新疆天山

雪白的後花園


新疆天山是指天山山脈分佈在中國境內部分,長達1760公里,佔天山總長度四分三以上。橫亙新疆全境,跨越新疆數個地區,成為地理上獨特標誌,因此又稱中國天山或東天山,古時名為白山或雪山,因冬夏有雪,才有此名。

地質.地貌


新疆天山是全球唯一由巨大沙漠夾持的大型山脈,以深居內陸的地理區位、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山盆相間的地貌格局、眾多的冰川河流、特殊的生物區系和生態過程等諸多自然特徵,成為溫帶乾旱區大型山地生態系統的最典型代表。

天山擁有全球溫帶乾旱區最為典型完整的山地垂直自然帶,當中反映了溫帶乾旱區山地生物多樣性和生物生態過程受海拔、坡向和坡度的水熱空間變化影響的分佈特徵和變化規律。此外,天山南麓和北麓的植被分佈不同,北坡由山腳至山頂植被依次為山地草原,山地草甸草原,針葉林,高山草原,高山墊狀植物,積雪冰川;而南坡就由山腳至山頂依次為荒漠、荒漠草原、乾旱山地草原、山地草原、剝蝕高山、積雪冰川。

而在距離今天的1200-200萬年前,天山就發生較為突出的變化,形成了當下的東西向分佈,條狀隆起的規模,更在這次的演化中,同時沉降形成了中國內海拔最低的地方—吐魯番盆地,因此也有地質學家認為天山在山系中屬於年輕一群。

 

高峰的快感

「托木爾峰」為天山山脈最高峰,「托木爾」是維吾爾語「鐵」的意思,即「鐵峰」,是大型的現代冰川區,面積達2800多平方公里,主峰及周圍10萬公頃山地均列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高山冰川、森林、生物群及生態環境。

「汗騰格里峰」為天山山脈的第二高峰,附近一帶地勢高峻,擁有6000公尺以上的高峰多達40座。

「博格達峰」為天山山脈東段最高峰,「博格達」是蒙古語,有「神山」、「神居之所」的意思,也在國內西部民族心目中,一直被視為神靈之宅、紫氣之源而被膜拜。

水源多的是

「天池」是由冰川和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高山湖泊,四周雪峰上消融的雪水,皆彙集於此,正好為天池提供源源不絕的水源。周邊山坡上長著挺拔的雲杉、白樺、楊柳,平靜清澈的湖水倒映著青山雪峰,風光旖旎,彷如人間仙境。

在托木爾峰地區800多條冰川中,「汗騰格里冰川」最為壯觀,全長有60.8千米,是世界八大山谷冰川之一。這裡的天氣多變,有時晴空萬里,突然又會一聲震天響,雪塵滾滾飛揚,飛瀉而下,掀起數十米至數百米高的雪浪。還有,當托木爾峰騰起雪霧時,會像蘑菇雲一樣上升、擴散,景色十分壯觀。 

「巴音布魯克」屬天山山脈中段的高山間盆地,海拔約2.5千米,面積23,835平方公里,是四周雪山環抱本下的世外桃源,既有「九曲十八彎」的開都河,亦有優雅迷人的天鵝湖等。巴音布魯克蒙古語意為「豐富的泉水」,此處草原地勢平坦,水草豐盛,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也是新疆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每年當地就盛產了焉耆天山馬、巴音布魯克大尾羊、中國的美利奴羊和有「高原坦克」之稱的犛牛,被譽為天山的「草原四寶」。

後記: 傳說中的「天山雪蓮」

天山有獨特的針葉林、山地草原草甸和山麓乾旱草原中,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品種,略估計至今共有野生動植物3,000多種,而珍稀瀕危動植物也有500種。但當中說起植物,就不得不提聞名中外的神物「天山雪蓮」。相傳「雪蓮」是瑤池王母到天池洗澡時由仙女們撒下來的,當高山牧民在路途中遇到雪蓮時,會認為看見了吉祥如意的徵兆,就連喝下雪蓮苞葉上的水滴,同時也認為水滴能驅邪益壽。

 

 

美麗的山嶺雕雲南紅河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風光好


紅河哈尼梯田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的哀牢山,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梯田主要分佈在雲南南部的紅河州元陽、紅河、金平、綠春四縣,總面積約100萬畝。其中,元陽縣哀牢山是哈尼梯田的核心區,當地的梯田修築在山坡上,梯田如等高線般從海拔2000米的山巔一路蜿蜒至山腳下,級數最多處有3700多級,最陡的山坡達到45度,景觀壯麗。哀牢山哈尼梯田亦為雲南梯田的代表作。

而位於紅河哈尼梯田的遺產區面積有16603公頃,區內展現了最集中、養護最好的壩達、多依樹、老虎嘴3個片區,包括了最具代表性的集中連片分佈的水稻梯田及其所依存的水源林、灌溉系統、民族村寨。核心區域內的82個村莊裡住著8萬名哈尼族及其他6個少數民族的村民。紅河哈尼梯田所展現的生產生活方式,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展現了人類在極限自然條件下頑強的生存能力、偉大的創造力和樂觀精神。

哈尼族

哈尼族是個跨國界的民族,他們主要分佈在雲南的元江和瀾滄江之間。「和夷」就是古羌人南遷部族的一個分支,當他們定居於大渡河畔之後,為適應當地平垻及「百穀自生」的地理環境和條件,開始了農耕生活。

哈尼族的銳眼

梯田是以當地哈尼族為主的各族村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及「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氣候開墾共創的梯田農耕文明奇觀。哈尼梯田完整地呈現了森林、村寨、梯田和水系「四素同構」的農業生態系統,農耕生產技術和傳統文化活動均圍繞梯田展開。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米至2500米的山區,主要從事農業,梯田稻作文化較為發達。面對高山峽谷的艱苦生存空間,千百年來,哈尼人民不斷創造,總結出一套山區墾種梯田的豐富經驗。他們依據不同的山勢、土質修堤築埂,透過「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條件,把終年不斷的山泉溪流,通過小水渠引入梯田。

 

梯田的藝術

每到初春,形狀各異的大小梯田灌滿了泉水,在明媚的陽光下,山風輕拂,波光粼粼;直到三至四月間,層層梯田青翠欲滴,狀如一塊塊翠綠壁毯;到了夏末秋初,稻穀成熟,又是一片金黃,情景就像一幅幅如夢如幻、美麗無比的水墨畫,也會因為晴天時梯田呈藍色;陰天時呈灰色;早晚呈金黃色的景象,被堪稱世界奇觀。

 

壩達景區

壩達梯田是元陽三大梯田之一,垻達景區包括箐口、全福莊、麻栗寨、主魯等連片14000多畝的梯田,是觀賞日落、梯田雲海及村寨等風光的著名景點之一。垻達梯田與其它景區梯田不同的是它地勢陡峻,大氣磅礴,從海拔800米的麻栗寨河沿山而上,坡陡田陡,坡緩田緩;山嶺相連,交錯貫通,一直伸延到2000多米海拔高度,有3500多級,上萬畝梯田組合在一起,看上去,簡直就是登天的梯。

壩達景區的麻栗寨梯田,是個色彩極具豐富的梯田。站在觀景台上,近萬畝的梯田宛如一片彩色海洋,泛著粼粼波光,奔來眼底,景色十分壯觀。每天隨著太陽的偏移,梯田水面的反光都會發生變化,是觀賞和拍攝梯田隨時光變化而變化的地方。

多依樹景區

多依樹梯田的景點包括多依樹,愛樹,大瓦遮等連片9000多畝的梯田,其形狀如一個大海碗,是攝影愛好者拍攝梯田日出的天堂。梯田地處海拔1900米,數千級梯田從多依樹村寨下面往幽深的紅河谷里延伸,水,山,天和村寨相接相連,被不停湧動,蒸騰的雨霧籠為一體。

老虎嘴景區

老虎嘴梯田分佈於深谷間,狀如花蕊,達3000多畝。它也算是元陽哈尼梯田最具有代表性、最為壯觀的地方,完全可以用綿綿不絕、絲絲相連、無邊無垠去形容。站在高高的老虎嘴上俯視,如潮似海,仔細觀看,隱約有兩匹奔馳的駿馬,又似一隻千年烏龜靜臥山間,仿佛講述著哈尼先民開墾梯田的滄桑史。

先往西望去,無數級梯田由南向北從深谷伸高,映影於雲霧中如三條巨龍在揮舞,在夕陽餘輝下,紅白黑相映,光彩奪目。後往東遙望,數千畝梯田攀附在七座半圓型山樑上,全成彎月型天梯,直指蒼穹,而且又與七座半圓型山樑上的梯田相連,陽光傾瀉,波光粼粼,形成立體的海洋。

後記: 哈尼梯田的日常

以哈尼族「寨神林」崇拜為核心的傳統森林保護理念,使這裡的自然生態系統保存良好,為梯田提供著豐富水源。在此基礎上,哈尼人創造發明了「木刻分水」和水溝沖肥,利用發達的溝渠網絡將水源進行合理分配,同時為梯田提供充足肥料,是個懂得物盡其用的好榜樣。

古代留下來的貢獻.橫跨國內六省兩市大運河

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公元前,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共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組成。橫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6個省、直轄市,全長1797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被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在《國際運河古蹟名錄》中列為最具影響力的水道。

大運河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大平原與江南水鄉上,自北向南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代表了工業革命前水利水運工程的傑出成就,也對中國經濟的繁榮,穩定起了重要作用,即使時至今日仍對區域交流起到促進作用,更於2014年,大運河正式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成因

在遠古時期,已利用自然水源或修築人工運河,作為灌溉和運輸。據記載,大運河的開鑿始於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經過兩漢至南北朝相繼擴建,到隋煬帝時期初具規模,之後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再次擴建,形成現在的大運河。今天,大運河的南北水路運輸功能仍然發揮作用,成為「南水北調工程」東線的唯一通道。

 

沿途名勝

大運河從北京算起,流經天津、臨清、聊城、濟寧、徐州、淮陰、寶應、高郵、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等眾多的歷史文化城市,沿岸名城多不勝數,文物古蹟星羅棋布。在每一座城市裡,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大運河的歷史記憶和獨特文化。

在山東德州北郊北營村,至今完整地保存著一座古陵墓 — 蘇祿王墓。當時的蘇祿國有東、西、峒三王,以東王為尊。在明永樂十五年,蘇祿國三王率眷屬及侍從三百四十多人前往京城朝拜明成祖永樂皇帝,在返國途中,東王於德州城北安陵驛館染病,不幸逝世,其後永樂皇帝就下令以王禮厚葬之,也是古代外交史上的重要史跡,至今還完整保存。

「徐州乾隆行宮」位於江蘇徐州,在大運河開通以後,這裡的地位益顯重要,更有「五省通衢」和「兵家必爭之地」之說。在乾隆幾次下江南中,他對徐州心有獨鍾,下令在雲龍山建造行宮,令每次南巡都居於此地。

「烏鎮古橋」位於浙江烏鎮桐鄉縣境內,緊傍京杭大運河西側,俗稱「兩省(江蘇、浙江)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交界之地」。烏鎮是江南水鄉的典型市鎮,古時以水多而聞名。除了這裡有著名的風味特產「姑嫂餅」和「熏豆茶」外,當中以烏鎮最有名的就是橋,據說一個小小的鎮子竟然有一百二十多座橋,現在保存完好的七座古橋中,仁濟橋和通濟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有故事的大運河

大運河歷史久遠,當中發生過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同時亦流傳在民間的各種野史、傳說和掌故,經過千百年來口頭相傳,形成獨特的大運河文化。

隋煬帝三下江

相傳隋煬帝三次由大運河下江南遊玩,所乘的大龍舟,長二百多尺,上下四層,如同一座河上移動的宮殿。這支船隊,首尾相接,綿延二百多里長。兩岸再由騎兵護送,旌旗蔽日,鼓樂喧天。夜晚,龍舟上燈火通明,河岸上螢火閃爍,如同白晝。

文天祥夜哭黃埠墩

在大運河中有一個小島 — 黃埠墩。在南宋德祐二年,元軍攻破臨安,命南宋朝廷派使去元都送投降書,再另派一條囚船押送名臣文天祥。當船行駛到無錫時,當地百姓得知文天祥在船上,撫岸痛哭,長跪囚船。在群情洶湧下,文天祥痛哭失聲,更作了一首詩,其後人將此詩刻在一塊巨大的石碑上,至今矗立在黃埠墩上。

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由來


絲綢之路很早就存在,泛指漢唐以來,向世界呈網狀分佈的交通網絡。在1877年,有位德國地理學家首次在他的《中國》一書中使用了「絲綢之路」的名字,用以描述從古長安(今西安)到中亞兩河流域(阿姆河與錫爾河)和印度之間的交通。後來,歷史學家沿用了這個名字,並將它的概念擴大到古代與世界的交通,也包括陶瓷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宗教之路等概念。

「絲綢」在只是眾多物產之一,但在西方它被視為古老東方國度的文化象徵。在羅馬帝國初期,中國絲綢在運到歐洲後價值和黃金相當,非常昂貴,受到羅馬貴族的歡迎。當時西方人以絲綢之國(賽里斯)來稱呼中國,更以「華麗、富足、和平」來形容絲綢寄託了西方人對古老東方的美好想像。

於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自中國中原地區至中亞七河地區這段5000公里路網為新的世界遺產,並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來命名。遺產點包括重點城鎮遺蹟、商貿城市、交通遺蹟、宗教遺蹟等,共計33處。

 

向絲綢之路出發

如果說真正開闢就於西漢武帝時期,西漢建元三年,張騫帶著百多名隨從從長安起程,經隴西(今甘肅洮南)向西進發,歷盡艱難,終於到達中亞、西亞地區,中國古代通往西方的門戶才得以貫通。中國古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以「鑿空」二字精闢形像地概括了張騫出使西域使命的艱辛。當時漢朝赴西域的使者「相望於道」,從西域來中國的使者、商人也絡繹不絕。

自張騫開闢絲綢之路後,這條通道便成為了西漢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天鳳三年,西域諸國斷絕了與新莽政權的聯繫,致使絲綢之路中斷。其後,班超隨從大將軍竇固出擊北匈奴,並奉命出使西域,重新打通隔絕58年絲綢之路,並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班超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繫。

 

絲路名城遊不完

絲路旅遊方興未艾,憑弔古蹟,發思古之幽情,看到敦煌古老壁畫的一個線條,高昌古城頹敗的一抹塵土,也許可以牽引起你的千年思緒。當中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更是合稱漢代的河西四郡,是絲綢之路之首。

 

武威

古時武威(今涼州)是絲綢之路河西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通過武威,大量的西域物產傳入中原,如大宛的汗血馬,西域的胡麻、蠶豆、核桃、苜蓿、葡萄、蔥蒜等;同時,通過武威也將中原優秀的文化成果源源不斷地傳入西方,為各國所融匯吸收,如天文學、醫藥學、文學、音樂和繪畫藝術等。武威成了當時河西走廊的第一個交通重鎮和商品集散之地,更是亞歐大陸橋的黃金節點和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中心地段。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稀世之寶「馬踏飛燕」出自這裡,它於1969年出土於雷台漢墓。當年在這大型磚石墓葬所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鑄造精緻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而藝術價值最高的便是這匹「馬踏飛燕」的銅奔馬,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也是現今的武威市的城市標誌,現都保存在甘肅省博物館。

 

張掖

張掖,古稱甘州,位於河西走廊中段,此地屬於絲路中多條重要道路的會合地方,不僅是東西交通的要道,而且是南北方向的路口,當年成吉思汗西征和馬可孛羅東來,都曾經在這裡停留,絕對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驛站。這座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的城市,和武威有著共同的風土人情,擁有亞洲最大的軍馬場及世界聞名的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還是甘肅的糧倉,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譽。

這裡地勢平緩,人口不多,城市整潔,名勝古蹟眾多,來這裡必觀的便是丹霞地貌景觀,它分為冰溝景區和彩色丘陵景區兩大景觀區,海拔高度由2000至3800米,面積約510平方公里。張掖的丹霞地貌是中國發育良好的地區之一,它集廣東丹霞山的懸崖峭壁、又兼具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斕,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

 

酒泉

酒泉,古稱肅州,地處西北邊隆要塞,是著名的河西四郡之一,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軍事、交通重鎮,歷代地方首府所在地。相傳漢朝大將霍去病將軍在取得勝利後獲得皇帝賞賜的一壇酒,將軍將酒倒入泉中與將士一起飲用,因此這眼泉水得名酒泉,這也是如今酒泉市名稱的由來。

酒泉素有「絲路咽喉」之稱,是古絲綢之路由中原通往西域和中亞、歐洲的重要門戶,境內誕生並保存了敦煌藝術、史前聚落、古都重鎮、絲路古道、關隘要塞、長城烽燧、石窟寺廟、石室文書、流沙墜簡等眾多獨特的文化遺產,是古絲綢之路黃金地段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一片充滿神奇魅力和無限生機的熱土。

 

 敦煌

敦煌,這個美麗而響亮的名字,是一個神聖的地方。位於中國西北部的敦煌,是絲綢之路中兩段主要貿易路線的交叉點上,具有重要戰略後勤地位。敦煌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綠洲,是從西方來到中國的商人遇到第一個貿易城市之一,他們在這裡逗留、休息、補給,由此發展了繁榮的文化和商業,也是古代佛教活動地點,更是甘肅一帶駐軍守城的根據地。

在舉世聞名的莫高窟,是敦煌市南部懸崖上近500個洞窟的集合。莫高窟保存著現世規模最大的絲綢之路相關歷史資料,也見證了敦煌地區十世紀之前的文化、宗教、社會和商業活動。敦煌在悠久的歷史中經歷了多個朝代的更替,卻一直作為充滿活力的交流樞紐,直到11世紀以後,這個地區在絲綢之路上的作用開始減弱。

 

現今時新絲路.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在古絲綢之路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新絲綢之路,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有助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鑑,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後記: 究竟絲綢之路有哪幾條路?

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交通路線,這路線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各有重點,概括地說,絲綢之路可以分為綠洲之路、草原之路、海上之路和西南高山之路。綠洲絲綢之路,主要是指從河西走廊進入新疆,從南北兩個方向繞過塔克拉瑪干沙漠進入中亞,並從中亞到達南亞、西亞、波斯灣、非洲和歐洲的道路,在傳統意義上絲綢之路也就是指這條綠洲之路。在西漢時期的絲綢之路主要以這兩條路線最發達,而在東漢時期開闢了從敦煌到哈密再到吐魯番,然後南越天山到達焉耆進入北道的新路線,使人們可以避開路途艱難的雅丹地貌,從而使得這條新路線日益發達起來。

 

 

見證土司遺址

齊政修教、因俗而治


在2015年,中國土司遺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該項目包括湖南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址和貴州海龍屯這三處相對集中於湘鄂黔交界山區的代表性土司遺址,它們在選址特徵、整體佈局、功能類型、建築形式、材料和工藝等方面既展現出當地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

 

土司遺珍

土司制度雖然已經廢除,但是作為歷史的見證,土司遺址保存了土司時期相關民族的建築遺存與文化元素,明確了土司製度的實施地域,顯示了封建王朝設立土司建置的戰略佈局。目前,記錄在案的土司文化遺存有一百多處,遺存形式包括城址、堡壘、官寨、衙署、祠廟、墓葬、關隘、石刻等等。

 

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

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位於永順縣城以東靈溪河畔,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權的司治所在地,是古代土司時期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彭氏土司政權始建於後梁開平四年,鼎盛時期轄20州,范圍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邊區,止於清雍正六年「改土歸流」,歷經五代、宋、元、明、清,歷時818年,歷經28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

城池遺址依三級台階地形而分為三區,包括居民區、衙署區、首領生活區。遺址為「三縱五橫」的棋盤式布局。老司城遺址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遺址,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完整地體現了迄今已消亡的土司文化傳統。

 

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

唐崖土司城址位於湖北省咸豐縣尖山鄉唐崖司村,背依玄武山、面臨唐崖河,主要遺存年代為明代中後期至清初,佔地80公頃,為土家族唐崖覃氏土司治所。土司城遺址包括城址、墓葬及外圍設施。城址是遺址的主體,位於遺址東部臨河較為平緩的區域。城址西部的山林中及城址周邊,分佈著墓葬、外圍設施等遺存。

唐崖土司城址遺存類型包括城防設施(城牆、城門等)、交通設施(道路、橋樑、碼頭等)、建築遺址、墓葬、花園、手工業遺址(採石場)等多種類型,出土遺物主要有瓷器、印章、磚石質建築構件等,其中以青花瓷器殘片和石質建築構件為主。其考古學年代判定主要集中於明代中後期,並多有紀年題刻,與明天啟、崇禎年間氏夫人集中建城等歷史記載相符。城內保存完整、井然有序的道路、院落體系,呈現出城址主體一次性集中規劃、營建的特徵。

 

貴州遵義海龍屯

貴州播州海龍屯新王宮遺址位於遵義老城北約30里的龍岩山東麓,始建於1257年,毀於1600年。遺址所在山峰相對高度約350米,三面環水,一面銜山,地勢險要,如今周長約6公里的環囤城牆尚存,囤東銅柱、鐵柱、飛虎、飛龍、朝天、飛鳳六關,囤西後關、西關、萬安三關依然屹立。囤頂平闊,囤內遺有「老王宮」和「新王宮」兩組重要建築基址,面積均在2萬平方米左右,此外尚有金銀庫、四角亭、採石場、校場壩、環囤馬道和敵樓等遺跡。

海龍屯更有「中世紀城堡」之稱,在貴州省遵義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自876年楊端到播州至1600年平播之戰後,海龍屯就成了遺蹟,直到20世紀末才被發現,並進行考古工作。海龍屯是遵義土司的王宮與屯堡,也曾是西南地區轄境內最大的土司,由於在四百多年前的明萬曆年間,發生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後,使得這個不可一世的土司灰飛煙滅,也在海龍屯廢棄後,漸漸藏在深山,古道也被叢生的荒草淹沒。

後記: 在貴州海龍屯遺址中心呼喚愛

當時明代播州宣慰使、驃騎將軍楊應龍的二女兒,傳說花容月貌,文武雙全,最得楊應龍寵愛,也專門為她在海龍屯邊一座臨水秀拔的青峰上修建繡花樓供她居住,而當時繡花樓的對面就是腰帶岩瀑布和一眾青年男女們對歌的望仙台。看到這個情景,令楊二小姐也想通過對歌來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但可惜由於門第懸殊令婚事受阻,傷心的楊二小姐等了又等,最終她一直等待的意中人努力功成名就地前來迎娶她,是個浪漫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