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心睇驗-追尋世遺之美【第三彈: 武當山、布達拉宮、廬山、峨眉山(含樂山大佛)、麗江古城、平遙古城】

美麗中國.心睇驗-追尋世遺之美【第三彈: 武當山、布達拉宮、廬山、峨眉山(含樂山大佛)、麗江古城、平遙古城】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化極為深遠,截至2019年7月,中國共有55項世界遺產(包括自然遺產15項,文化遺產37項,雙重遺產4項),是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亦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自然遺產」指由自然和生物所組成的自然面貌、瀕危動植物的生活境區或天然名勝,「文化景觀遺產」亦包括由人類設計和建設的景觀,以及關聯性文化景觀。現在就為你介紹【第三彈: 武當山、布達拉宮、廬山、峨眉山(含樂山大佛)、麗江古城、平遙古城】世界遺產景點……

武當變幻時.湖北武當山

天下第一仙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是世界著名的道教聖地、太極拳的發源地。武當道教得到封建帝王的推祟,明朝達到鼎盛。武當山有八大景區,風光旖旎,屬自然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以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武當武術著稱於世,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歷史變遷

武當山在春秋至漢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的重要活動場所,許多達官貴人亦會到此修煉。在東漢末期道教誕生後,武當山逐步成為中原道教活動中心。隋唐時期,武當道場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才促進了武當道教的發展。
當時唐太宗任命節度使到其山祈雨而應,因此武當山被列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位。其後在元朝時,道教深受統治者的恩寵,武當山更成為了元朝皇帝「告天祝壽」的重要道場,武當道教獲得充分發展。武當山一直被歷代皇帝作為「皇室家廟」來扶持,並把武當真武神作為「護國家神」來崇祀,它的地位亦昇華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嶽之上,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呈現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

武當古建

武當山古建築群是根據《真武經》中真武修真的神話來設計佈局,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題,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加深了朝山香客對真武的信仰和崇敬。武當山古建築群的整體佈局以天柱峰金殿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為軸線向四周輻射,採取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佈局,整個建築群規模宏大,主題突出,井然有序。

武當山古建築群還體現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當山的自然原始風貌,以「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的原則來設計佈局。營建時,充分利用峰巒的高大雄偉和岩澗的奇峭幽邃,使每個建築單元都建造在峰、巒、岩、澗的合適位置上,使建築與周圍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若明若暗、混為一體的藝術效果,完全體現著皇宮的宏偉壯麗,又有道教的神奇玄妙,達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武當道教

「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自唐代後,武當山就得到歷代封建皇帝的重視,封號武當,亦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武當道教是中國道教上的一個重要流派,是「以武當山為本山,以信仰真武 — 玄武,重視內丹修煉,強調忠孝倫理、三教融合為主要特徵」的一種道教派別。據歷史記載,玄武是太上老君八十二個化身,在武當山修煉42年,功成道滿,升天成神,同時得到玉皇大帝封為「玄天上帝」,鎮守北方,因此武當山被道教尊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煉聖地。

北「少林」南「武當」

武當山是真武大帝 — 玄武大帝修煉飛升的地方,而元末明初的道士使得武當成為了中華武林中重要的門派之一。由於武當武術與武當道教的淵源很深,武當道士在修煉學道時,常常伴以練習武功。在宋代以前,武當道士中的武林高手不凡其人。但在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集武當拳技之大成,創立了武當內家拳,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為武當武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武當武術繼承古代武術攻防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參以道教內丹功法的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套路風格。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中的一塊瑰寶,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

神仙長生術

武當內家拳首要是重視養生,把技擊視為養生的副產品。縱然是技擊,亦體現的是借力打力,在意識上強調的是先天直覺、靈感,在勁力上體現的是內氣內力。所以內家拳一般體現的都是松柔、中和、輕緩的行拳姿態。所以有人說,內家拳實際上就是高級的養生氣功。武當內家拳是把養生、技擊與人體美學結合得很好的一門功夫。拋開技擊性,它就是中醫治病術,神仙長生術。

武當山的最高勝境「太和宮」

太和宮是武當山海拔最高的宮觀建築群,位於山上最高峰天柱的頂端,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太和宮更是去金殿的必經之路,當你到過太和宮,才算是真正的到過武當山。太和宮的整體建築依居山中的天險、隨山就勢,利用了山形的自然起伏,紅牆綠瓦,肅穆莊嚴,有著神權至高無上的威嚴。太和宮歷史上規模龐大,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顯於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雷火鍊「金殿」

金殿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於元代大地十一年(1307年)鑄造,擁有懸山式屋頂。金殿構件嚴密精確,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在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于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殿內供奉著真武祖師大帝的鎦金銅像,重達十噸。史載該殿由20噸精銅和300公斤黃金在北京鑄造而成,然後再送往武當山的。金殿尤為奇特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是良導體,每逢電閃雷鳴的時候,光球在金殿四周滾動,但霹靂卻擊不到金殿,這一奇觀被稱為「雷火煉殿」。

後記: 最危險的香爐

在武當山南岩的萬壽宮石殿外,有著一處特殊的香爐,處在絕崖邊的一個石樑上,被譽為「天下第一香」的龍頭香。「龍頭香」顧名思義,就是立在龍頭頂端的香爐,因龍頭的石樑在崖邊冒出,香爐下面就是萬丈深淵,如果香客想要燒香,必須要沿著龍頭的石樑爬向香爐,再跪爬回來。但這樣危險的行為,已在清朝時禁止。如今,龍頭香僅在關鍵日子,由工作人員前來進行從請香到敬香的每一個步驟,但亦因為如此,有很多旅客就是為了觀看龍頭香的上香過程而冒名而來。

最接近天空的聖殿.西藏布達拉宮

世界屋脊明珠

布達拉的梵語譯作為「普陀」,指的是觀音菩薩之居所。布達拉宮屬拉薩至青藏高原的標誌,也是西藏曾經的政權中心。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偉的宮殿裡,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它收藏著豐富的文物和工藝品,同時也珍存著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宮殿建築、金屬冶煉、繪畫、雕刻等方面均聞名於世,體現了以藏族為主,漢、蒙、滿各族能工巧匠高超技藝和藏族建築藝術的偉大成就。

歷史沿革

據史書記載,西630年吐蕃第三十三代遷到拉薩,始建布達拉宮為王宮。當時修建的整個宮堡規模宏大,外有三道城牆,內有千座宮室。至800年,隨著吐蕃王朝的解體,布達拉宮遭冷落,還有西藏政治中心地不斷變移,布達拉宮一直未能重建,只用作當時的宗教活動場所之用。到1642年,五世達賴喇嘛建立了政教合一地方政權,使拉薩再度成為西藏政治、宗教、文化、經濟的中心首府城。直至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決定重建布達拉宮。

整體結構

布達拉宮位於海拔3700米,佔地總面積36萬平方米,主樓高117米,自山腳向上,直至山頂,共13層。它由東部的白宮(達賴喇嘛居住的地方),中部的紅宮(佛殿及歷代達賴喇嘛靈塔殿)組成。

布達拉宮整體為石木結構宮殿,外牆厚2-5米,牆身全部用花崗岩砌。屋頂和窗簷用木制結構,屋角翹起,銅瓦鎏金,用鎏金經幢。屋簷下的有鎏金銅飾,柱身和粱仿上佈滿了鮮豔的彩畫和華麗的雕飾。內部廊道交錯,殿堂雜陳,空間曲折莫測。

藝術特點

在布達拉宮建築藝術中,繪畫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主要表現在壁畫、唐卡(卷軸畫)和其他裝飾彩繪方面。在布達拉宮的大小殿堂、門廳、回廊等牆身有著無數壁畫,僅西大殿二樓就有壁畫698幅。

「唐卡」更是最富有藏族特徵的一個畫種,用彩緞裝裱,畫在絹、布或紙上的卷鈾畫。布達拉宮保存有近萬幅唐卡,最大的可達幾十米。宮內還保存著大量具有濃厚宗教色彩和藏族藝術風格的工藝品,珍藏大量佛像、金屬塑像等文物,它是民族文化藝術瑰寶。

最佳拍攝位置

布達拉宮藥王山位於海拔3725米,有小路可至峰頂,藥王山觀景台是拍攝布達拉宮的最好角度。藥王山東側有個洞窟式的小廟宇,是一座造型奇特的石窟寺廟,坐落在藥王山東麓的山腰上,叫「查拉魯普」,它的後面是拉薩十分著名的萬佛牆。清晨時份,當太陽透過雲層,照射到布達拉宮上方的時候,藍天白雲,紅瓦金頂,整個布達拉宮看起來十分莊嚴肅穆;傍晚時分,在觀景台上可看到紅色的霞光撒在布德拉宮上,極其妖嬈。

後記: 小布達拉宮

「普陀宗乘」的藏語意思是布達拉宮,因仿拉薩布達拉宮而建,俗稱小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位於河北省承德避暑山莊獅子溝北側,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皇帝慶祝他本人60壽辰和其母親皇太后80壽辰而下旨仿西藏布達拉宮而建。承德小布達拉宮這座寺廟內建築約60處,殿堂樓宇依山面水,巧於利用地勢和景物襯托,佈局靈活,又不失莊嚴肅穆。它是漢族傳統建築的基礎上融合藏族建築特點而建造,是漢藏建築藝術交融的典範。

不識廬山真面目.江西廬山

匡廬奇秀甲天下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內,長江的南岸,以「雄」、「奇」、「險」、「秀」聞名,被稱為「匡廬奇秀甲天下」。廬山風景名勝區與雞公山、北戴河、莫干山並稱四大避暑勝地。山峰、瀑布、雲海奇觀、銀泉飛瀑、園林建築,一展廬山的無窮魅力。廬山以盛夏如春的涼爽氣候為中外遊客所嚮往,是久負盛名的風景名勝區和度假避暑的旅遊勝地。

處處有詩,代代有文

自東晉以來,詩人們以豪邁激情,歌頌廬山的詩詞歌賦就有4000多首。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都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因此廬山亦成為了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

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開創田園詩風,影響了後世的中國詩壇。其次,唐代詩人李白,五次遊歷廬山,為廬山留下了《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水》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另外最著名形容廬山的景色就當然是 — 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當中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更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神仙之廬

廬山在地質構造上為斷塊結構,山體呈地壘式,地貌特徵呈現多樣化,大致分佈在湖泊、河流、峰巒、坡地。廬山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時期,現在山中仍存有典型的冰川遺蹟,如冰鬥、冰窖,被稱為「世界地質公園」。

山體發育早於10億年,經過一系列的地質事件,令山體區域成為斷塊狀崛起,造成大量斷裂構造演變成山峰。在周圍地勢下陷之時,山體則相對上升,低窪盆地區域逐步發育成鄱陽湖。整個山體廣布斷層崖、寬谷和峽谷。廬山的錯層塊狀構造促使山體形成許多奇峰、峻嶺,形態多樣。

廬山的山峰多達90座,知名的山峰有漢陽峰、五老峰、秀峰等。當中山體雄偉、最為高峻的漢陽峰,海拔高達1474公尺,為廬山之巔,因傳站立山頂可觀漢陽燈火,故名「漢陽峰」。山頂上亦不少景觀,如漢陽台、「大漢陽峰」石碑及清代詩人王以敏的題詩楹聯。在此處可看到晴空麗日,廬山全景、鄱陽湖、九江市和長江,把所有美景盡收眼底。

雄偉險峻「五老峰」

五老峰位於海拔1436公尺,山的頂峰被埡口所斷,分成並列為五座山峰,因遠看外形酷似五位老翁,所以稱為五老峰。唐代詩人李白形容它為「青天削出金芙蓉」,山頂上奇石眾多,視野開闊,是廬山之皇牌山景。要遊覽五峰,就要從廬山的牯嶺乘觀光車至登山口,當中上高落低,雖然有點吃力,但沿途風光如畫,是遊廬山必遊之佳地。

「三疊泉」飛流直下三千尺

廬山處於長江流域的鄱陽湖水系,山內的溪水及地下水非常發達,阻隔山澗中大量瀑布,形成許多激流瀑布,這些瀑布又各具特色,著名的有「三疊泉」。三疊泉四季景色各異,一般在春末夏初時,又或是每逢雨後更見壯觀,瀑水之盛,更可看到飛流直下的瀑布,絕對是觀賞三疊泉的好時機。由於瀑布分三疊而下,由高至低,落差約155米,唐代詩人李白曾以詩句將其描述為「飛流直下三千尺」。

宗教文化百花齊放

在廬山內佛教和道教非常活躍,也有不少頂級禪師和高深道人在此山修行。廬山中曾有佛教寺廟360座,道教道觀200多處。宗教生活貫穿著廬山歷史發展的始終,對世人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19世紀末,英國傳教士建造了大量的別墅、教堂,將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帶到山上。今天,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都在廬山各有一席之地。

後記: 電影《廬山戀》影響

《廬山戀》是198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由黃祖模執導,張瑜、郭凱敏主演的風景抒情故事片。影片講述了一位僑居美國的前國民黨將軍的女兒周筠回到祖國廬山遊覽觀光,與中共高幹子弟耿華巧遇,兩人一見鍾情並墜入愛河的故事。《廬山戀》寄託著整整一代人的愛情旗幟與情懷,是中國電影史上一個永遠的傳奇。影片不僅展現了廬山的秀麗風光,同時也表達了當時中國青年純潔而含蓄的情感嚮往,被譽為。新中國」電影的代表作之一。

峨眉天下秀.四川峨眉山及樂山大佛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位於四川省的峨嵋山,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而山下的平原地區海拔僅400多米,兩者相差在2600米以上,遠遠超過了五嶽和黃山等眾多國內名山。《峨眉郡志》有云:「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也,故名峨眉山。」它不同於五嶽的雄壯,以其「雄、秀、神、奇、靈」和深厚的佛教文化,成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而與峨嵋山鄰近的樂山大佛也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相方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峨眉山的構造

李白有名句:「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從地質學來看,峨眉山的難匹之貌,在於它受大斷裂的影響。峨眉山東側的大斷崖高出山下的淺丘平原約2600米,兩億多年前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峨眉山玄武岩」,造成了奇特的六方石柱群,如魔法天成,造就了金頂捨身崖的驚世絕壁。如此大開大合的地理文脈,給人與自然的相處,給人對世界的覺悟,都提供了充分的體驗空間。興佛教聖地於峨眉山,開樂山大佛於淩雲山,皆是這種人神共存,天人合一的體驗。

峨眉山也試過火山噴發

峨眉山實際上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峰組成,而大家常說的峨眉山,主要指的就是大峨山。山的中、下部分佈著花崗岩、變質岩及石灰岩,山頂部蓋有玄武岩。玄武岩是一種火山岩,是由基性岩漿噴發、冷凝形成的一種岩石。在峨眉山發現了玄武岩,就說明峨眉山曾經發生過火山噴發。由於峨眉山擁有豐富而保存良好的火山岩、含生物化石的地層及地質現象,令峨眉山不僅是旅遊和宗教聖地,更是地質科學的天堂。

一山有四季,四季顯一山

峨嵋山景區根據海拔分為低中高三個區,清音閣之下的低山區植物茂密,清音閣至洗像池為中山區,洗像池以上的高山區氣溫較低,到處是參天古樹,風景各有不同。平原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一月平均氣溫約6.9度,七月平均氣溫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較高而陡峭,氣候帶分佈明顯,海拔1500米-2100米屬暖溫帶氣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屬中溫帶氣候;海拔2500米以上屬亞寒帶氣候,而海拔2000米以上地區約有半年時間為冰雪覆蓋,四季分明。

宗教文化

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佛教中普賢菩薩的道場。由於宗教文化特別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山內的建築、造像、法器以至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佛教文化的濃鬱氣息。景區內現存寺廟約30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廟,佛事頻繁,讓這裡充滿了佛陀的氣息。

其中的飛來殿、萬年寺無梁磚殿均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品,佛教文物品類繁多。峨眉山有文物古跡點164處,寺廟及博物館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屬於國家定級保護的文物850多件,它們都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千百年來,峨眉山這個「佛門聖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蜚聲中外。

普賢菩薩道場

在550年,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到860年,宋太祖派遣僧團去印度訪問,回國後來山營造佛寺,譯經傳法,鑄造重62噸,高7.8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於今萬年寺內,成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十方普賢像位於金頂之上,沒有十面,只有四面。金頂上的十方普賢,屹立在海波3000多米之上。鎮守在峨眉山巔,庇佑著所有的信徒。聖像本身也是金光閃閃,給人一種特別震撼的即視感。

峨眉山的「金頂」

佛教聖地華藏寺位於峨眉山主峰金頂,在海拔3077米,是遊峨眉山的終點,成為了峨眉山旅遊的最高點。華藏寺高聳於岩頂,建於唐朝,屋頂為錫瓦所蓋,元代時又被稱為「銀頂」。寺側有臥雲庵,內有飯堂和客房可供遊客食宿。在金頂可觀看峨眉四大奇觀: 日出、雲海、佛光、聖燈。金頂與千佛頂、萬佛頂相鄰,萬佛頂上亦有建築,且有觀光索道連接金頂與接引殿。這裡是匯聚自然奇觀、洗滌心靈、祈福求祥之地,是代表峨眉山佛教最高境界之地。

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

樂山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開鑿於唐代,是唐代摩崖造像藝術的精品。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唐代崇拜彌勒佛,佛經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武周時期,由於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20多年,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彌勒佛既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

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與天王共存的還有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彙集成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觀賞高大雄偉的大佛時,不由得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在沒有現代大型工具的情況下,竟能打造出如此精美的大佛。

後記: 「捨身崖」之名的由來

佛經中說,佛光是釋迦牟尼眉字間放射出來的光芒,而著名的峨眉「佛光」又為這片聖地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據古籍的記載,第一個發現奇異「佛光」的是北宋年間,一個姓蒲,名海通的人,此人家住峨眉山洗象池。一天,他上山採藥,遇到一頭野鹿,追蹤至金頂,野鹿不見了。突然,他的眼前出現了絢麗的光環,他大吃一驚,連忙下山請教住在茅俺裡的和尚。和尚回答說:「那是普賢菩薩顯靈,化渡一切眾生。」後來這種說法越傳越廣。直至今日,來到峨眉山的旅客只要見到佛光,就認為自己與普賢菩薩有緣,甚至有人不顧性命,從山頂縱身躍入光環,希望受到菩薩的指引,得道成仙,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百年古鎮.雲南麗江古城

古鎮沒城牆

位於雲南省麗江市的麗江古城,又名大研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麗江古城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古城,古城內木樓青瓦,古街石巷,小橋流水,站在古城東大街上,舉頭即可遙望玉龍雪山,而站在古城至高點萬古樓,便可俯瞰整座古城,灰色民居星羅棋佈,氣勢恢宏。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少數民族古鎮。

四處水流

古城佈局中以三山為屏、一川相連。水系利用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佈局彎曲卻四通八達,擁有強烈的「幽、窄、達」風格。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街道不規則但別有趣味。以水為核心的麗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現特有的水巷空間佈局,因此水巷中橋樑密集又是麗江古城最大的特色。古城的依山就水、錯落有致的設計藝術在中國現存古城中是極為罕見的,是納西族先民根據民族傳統和環境再創造的結果。

納西建築

麗江古城位於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充分展示在建築上。古城沒有城市應有的道路規劃,更沒有森嚴的城牆,整體雖然別具一格,但從古鎮整體佈局到工程、建築都融合了漢、白、彝、藏的民族本質,並帶有獨特的納西風格。例如,民居外部造型與結構卻揉合了中原建築和藏族、白族建築的技藝,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牆、迭落式屋頂、小青瓦、木構架等建築手法。麗江古城保持明清建築特色的民居建築,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等。古城建築既講究結構佈局,又追求雕繪裝飾,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

納西人的建築講究

大部分納西人的院子裡都會用由鵝暖石而造成的按特定圖形,中間部分叫作「四福拜壽」,其中的「福」是圖案上「蝙蝠」的諧音。由於麗江地區雨水較多,大部分的雨水會積聚在院子中間,所以納西人形容它是家中的風水寶地,有積福等寓意。圖形最邊上的圖案,叫「望不穿」,它所連接的線條是縱貫相連的,預示著福氣、好運連連不斷,家中人丁興旺。

先有四方街,後有麗江古城

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更以四方街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古鎮。據說是明代木氏土司按照印璽形狀而建。四方街以五彩石鋪地,以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四方廣場主街有四條,輻射開去,街巷相連。明清以來,這裡是上最重要的樞紐站,各方商賈雲集,各民族文化在這裡交匯生息,是麗江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木府內的「牌坊」

木府是納西族最高統領木氏土司衙門,擁有世代統治麗江的最高權力。木府整座建築氣勢恢弘,能讓遊客翻閱當時麗江地區的政治、歷史、民俗文化等。「天雨流芳」是木府前的一座牌坊,其實是納西語「特恩呂芳」的諧音,意思是「去讀書吧」,這也提現了納西人對文化的渴望,希望後代子孫來勤奮讀書學習。木府大門前由漢白玉建成的巨大石牌坊,匾額刻上「忠義」二字,又被稱為「忠義牌坊」,這是在明代的時候木土司為了表示對朝廷的忠貞而的,襯托讓木府的威嚴與氣派。木府有王宮一樣的華麗,廣場中聳立著一群金碧輝煌的宮廷式建築,殿堂內既有明朝建築的特色,也有唐宋的古樸典雅。

後記: 為什麼麗江古城沒有城牆?

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皇帝朱元璋為加許當時軍隊首領率領全族歸附有功,便將自己的姓氏去掉一撇賜予了軍隊首領木姓,並授木氏為世襲土官知府,也是世代統治麗江的最高權力,從此之後在麗江木府無人不知。木府成為麗江的「紫禁城」,是麗江古城文化的象徵,也是麗江歷史發展的見證處。木家在歸明之後也逐漸的學習漢文化,忌諱築上城牆後「口」圍繞「木」便成了「困」,相當於把木氏困住,故不修城牆。

平遙甲天下.山西平遙古城

晚清金融中心

平遙古城位於中部,始建於時期,距離今天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更是晚期中國的中心,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四座中國古城之一。平遙古城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由完整的城牆、街巷、店鋪、廟宇、民居組成的大型古建築群,完整的反映了明清時期的歷史風貌。關於平遙,只要曾到過平遙每一寸土地中的旅客都會為它感慨良多。那保存完好的古城牆,明清時代遺留的建築,以及曾經顯赫的全國金融中心的地位,無疑能激起人們對過去那些輝煌歲月的嚮往。

平遙人的樂土

古城始建於周朝,為抵禦北方民族入侵而建,城牆原為泥土加固的土城,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才改建為磚石城牆,城牆高約12公尺,牆底寬約十多公尺,牆頂寬約3至6公尺。在城牆的護衛下,反映了平遙人經受苦難,渴望和平的樸素本質,希望在這裡是一個遠離戰亂的世外桃源。

城內格局

平遙目前基本保存了清時期的縣城原型,因有六道城門,有「龜」城之稱,南北門為龜首尾,東西四門象徵四足。街道格局為「土」字形,建築佈局則遵從的方位。城內設四條大街、八條小街和72條小巷。古城以南大街為中軸線,城東有城隍廟,城西有平遙縣署,城左立文廟、城右立武廟,東道觀西佛寺,對稱佈局。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

建築佈局

古城始建於西時期,明代三年擴建。重建以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其後於1840至1911年間,城內開始有居民入住。佈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內有層次。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窗花、惟妙惟肖,集中體現了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更反映出當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開辦最早的票號

日昇昌票號位於平遙古城內的西大街上,始創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經辦全國性的匯兌、存放款業務。由於信用良好、匯兌快速,所以生意非常興隆財源廣進。昇昌票號原址擁有著晉商時期特色的典雅古建築風格,現存眾多廳堂、匾額與門柱上的對聯,經過近二百年的風吹雨打。雖說內裡盡顯古舊,但風華尚存,遊客可從門庭的花崗岩門坎上的車痕、匯兌櫃台、儲銀地窖、貴賓室及各大廳堂想見其經營規模與當年的繁華景象。日昇昌票號的興起可以看出山西商人是如何奮發圖強,成為了國內厲害的商人。

三分保平安

當你看過古裝片或武俠小說,那你一定有聽過「鏢局」這個字眼。究竟它是甚麼地方?其實鏢局是間專門為人保護或的機構,舊時交通不便,旅客路途艱辛不安全,保鏢行業就應運而生,鏢局隨之而成立。

古代鏢局運的鏢只是貴重物,不運普通物品,鏢局因而聘有少林、武當、崑崙等宗派習武的武師來護鏢,平遙古城因有眾多的票號也就有依存的鏢局。日昇昌票號旁就有間「中國鏢局博物館」,館內展示了當時鏢局的庫房、鏢車、鏢旗、供奉祖師爺與護鏢使用的武器等。可是博物館規模不大,加上當時洋槍取代了傳統武器後,所遺留下的物件有限,十分有紀念價值。

名城出名產,名產配名城

旅客們來到平遙古城,不得不買的就是有著百年傳承技藝的平遙牛肉。據傳,早在明代平遙牛肉已聲名遠播,更在民國年間,它成為了達官顯貴宴客的必備之品。史載清末,慈禧太后途經平遙時,享用平遙牛肉後,聞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故將其定為皇宮貢品。到了30年代,平遙牛肉已遠銷北京、天津、西安等地,同時於1956年間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食品名產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聲名大噪。

後記: 火燒城隍廟

每年農曆五月廿七至六月廿七是城隍廟廟會期,在清咸豐九年(1859年)的廟會期間,在集市上出現了一位賣餅的老翁(平遙人稱餅為火燒),可是由於他的餅子太小了,叫了一天居然沒人去買。一位年輕人看了看,誠心地告訴老翁說:「大爺,你的火燒太小了,人們都愛吃大的。」老翁回答:「今天小火燒,明天大火燒。」當天夜裡,果然廟內失火,除了寢宮能夠隔熱外,其他殿堂全部被燒為灰燼。後來,經過這位年輕人細心地回憶,才想起肯定是火神顯靈了,從此,這段小故事便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