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六月 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向全國人大常委會 作國務院關於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
發布時間:2019-06-27 08:4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據新華社消息 受國務院委託,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6月26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於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加快發展的黃金期。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引擎,在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鞏固和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雒樹剛說,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系列舉措發揮了重大作用,文化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一是文化產品供給質量和數量大幅提升。文化精品特別是主旋律作品日益豐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等政治類讀物,以及《紅海行動》等一批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引起強烈反響。2015年至2017年,舞臺藝術創作共推出原創首演劇目4499部。我國已成為世界圖書出版、電視劇制播、電影銀幕數第一大國,電影市場規模穩居全球第二。
二是文化產業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目標邁進。2017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4722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23%,比上年增長12.8%(按現價計算)﹔增加值過千億元的省(區、市)已有13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5%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浙江和廣東。
三是文化產業服務民生的作用凸顯。2017年,全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138萬人,較2004年的873.26萬人增加了1.45倍。文化和旅遊部門鼓勵貧困地區依託特色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支持建設了一批具有富民效應和示範效應的文化產業集聚區和特色文化產業項目。例如,貴州實施文化產業扶貧“千村計劃”,推動傳統手工藝標准化、規模化和市場化。
四是文化走出去取得積極進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以24個語種、28個版本在全球160多個國家發行660萬冊,中國理念、中國制度、中國方案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理解和認可。2018年,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達1370.1億美元,同比增長8.3%。
雒樹剛說,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也要看到,我國文化產業仍然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規模總量還是質量效益,無論是對內滿足人民需求還是對外擴大文化影響力,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指出,針對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高質量文化供給不足、產業發展不平衡、文化企業實力偏弱、創新驅動能力不足、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等突出問題,相關部門將從九方面著力,推動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一是加快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更好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豐富供給主體、優化供給方式、提高供給質量,不斷提升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準,推動文化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二是把創作生產優秀文化產品作為中心環節。深入開展精品創作,完善扶持提升政策,建立健全有利於出精品的激勵引導機制。
三是增強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實力。著力推動產業關聯度高、業務相近的國有文化企業聯合重組,組建大型國有及國有控股的文化產業投資平臺,推動跨所有制並購重組,對有潛力的戰略性新興文化企業進行股權投資,鞏固並發展國有文化企業的內容生產優勢和傳播主管道優勢。
四是構建規範有序的文化市場。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有力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
五是打造文化產業人才高地。以文化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培養和扶持內容創作生產高端人才及相關技術人才。
六是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產業科技支撐水準,改造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新興文化產業,提升新型文化業態的比重。
七是促進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加快推進符合文化產業發展需求和文化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積極探索文化資產管理、文化產業融資租賃、文化保險擔保等金融業務創新,運用好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金融工具,提升金融服務文化產業發展水準。
八是完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結合財力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綜合考慮、統籌安排財政資金支持文化產業,組建或改組國有文化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支持骨幹文化企業並購重組,支持小微文化企業創新發展。
九是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法治保障。2015年以來,文化和旅遊部牽頭開展文化產業促進法起草工作,已經形成了各方基本認可、比較成熟的草案,爭取盡快按程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