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十一月 山西
【山西】看沁水的秋景瑰豔,賞曆山的滿眼緋紅
秋來到了青蔥的綠葉將逐漸褪去那稚嫩的色彩,取而代之的將是那充滿熱情與成熟的緋紅,賞秋天的紅葉向來都是旅者所喜愛的
(轉自:山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 火紅的葉子,像一隻只美麗的蝴蝶在空中飛來飛去。 蔚藍色的天空,在深秋時節,一塵不染,晶瑩透明。 天空像一快覆蓋在大地上的藍寶石。 秋風一吹,滿山的紅葉,全是火焰般在燃燒的紅葉,那麼耀眼。
- 曆山的紅葉是引人注目的,因為她披著緋紅的外衣是那麼的美麗動人,每當秋風掠過,一片一片的紅葉就從樹上飄落下來,如一個個翩翩起舞的小精靈,又似一隻只婀娜多姿的蝴蝶在空中盤旋。
- 偶爾幾片拂過行人的面頰,落在肩上,隨即又慢慢地落到地面。霎時,地上鋪滿了各種樹葉,好似下了一場”葉之暴雨”。幾個人走過,踩在厚厚的落葉上,”嚓嚓”作響,為秋天奏響一首動人的”葉之歌”。
- 金色的陽光透過火紅的樹葉顯得格外奪目,但奪目卻不耀眼,閃耀的光芒奪不走曆山紅葉的光彩。她們在餘輝的照耀下顯的是那麼的火熱奔放,但靜下腳步仔細品味卻又感覺她們是那麼的寧靜與悠揚,有氣息、有笑容。
- 曆山的秋天,像一首詩,像一幅畫,像一曲歌,像一場美麗的紅色童話
- 曆山的紅葉,很美麗 曆山的紅葉,很熱情 曆山的紅葉,很華麗 曆山的紅葉,卻也很樸實
- 山西沁水曆山 總有一種感覺,曆山的紅葉之所以迷人,是她那紅得透明,綠得發亮的外觀,和她那輕盈如翩舞般的身軀。殊不知,紅葉骨子裡的堅韌與那淡泊的清香,竟是如此讓人敬佩,陶醉。 紅葉散生在常綠林中,高大挺拔,如旌旗飄揚;纖細娟秀,撕鮮花般柔情;燦若雲霞,宛如淋不滅的火焰。
【山西】綠水青山 夏養山西 | 懸崖上的古村落—平順虹霓村
山西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結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米左右,正處在負氧離子富集層,介於北緯34°-40°之間,屬於中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獨特的地理、氣候和人文環境是康養旅遊的絕佳去處。新格局下的山西旅遊,聚焦“養心、養生、養老”,致力於開發全生命週期且富有山西特色的康養旅遊產品。
(轉自:山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 複雜的地質,峻峭的岩體,蔚為壯觀的山形地貌,連綿的山脈,形成奇峰怪石,危崖絕壁,幽谷深淵等自然景觀,也有眾多人文建築物。有殷紂時期武成王黃飛虎留下的三件遺物:師盔山、鞭山、牛頭山;有漢劉秀留下的漢王寨,有唐李世民留下的跳馬澗等。
- 這裡有平順縣八大景之一的“虹梯接漢”、國家級重點文物“虹霓明惠大師石塔”,省級重點文物“虹梯關銘”、天然奇特溶洞“庫交黑龍洞”、“天龍洞”,新修的“懸崖公路”、潞水河“大石橋”、懸崖“洞中水庫”,自然風景“虹霓峽谷”、“冰淩溝”、太行第一大瀑布“虹霓村瀑布”。
- 田園靜心—平順虹霓村 虹霓村位於太行山南端東側的虹霓大峽谷中,在山西平順縣城東30公里處,距林州市35公里。平坦的十米寬馬路貫通全穀,整個峽谷西高東低,從東寺頭、虹梯關、羊老岩三個支峽順絕壁下太行山之底,匯成一條長22公里,寬不足3公里的大峽谷直通河南林州,峽谷的南山與林州市的石板岩風景區、林慮山風景區緊緊相連,北與太行水鄉濁漳河相通。
- 虹霓瀑布、梯後羊回峽是上黨地區二大特景;懸崖公路、懸崖水渠、懸崖水電站、懸崖水庫是人類創下的奇跡,天然溶洞十處,構成了一幅變幻無窮的虹霓峽谷風景名勝圖。
- 這裡也是兵家避難重地。傳說在隋朝時期,愛國將軍竇建德曾從河北來避難,唐朝時的黃巢也曾來過,北宋時的方臘在兵敗河南後也躲在這裡,所以在羊角溝村的後邊崖中有備兵岩、藏軍洞、岩孛岩,有人在這裡發現過箭頭、槍頭、護肩、甲片等軍用武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武器、被服、糧食等也在此處存放過,還有為抗入侵之敵修的大炮臺,將軍炮遺址、遺物。小說家趙樹理也曾在這裡瞭解小說素材,還有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山裡人》等大部分鏡頭是在這裡取景拍攝。
【山西】秋意漸濃,山西這幾個古鎮美不勝收!
山西擁有眾多的古鎮,這些古鎮承載著歷史與文化,值得我們去走走看看,體味其中的韻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山西那些悠遠古樸的美麗古鎮吧。
(轉自:山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 青龍古鎮 青龍鎮村位於太原市北約20公里處陽曲縣的陽曲鎮,是一處集軍事、古建、園林、廟宇、古道、地道、祠堂於一體的古建築群,也是明清時期晉商出入晉陽城必經之路中的第一個重要集鎮。 古鎮現在最值得看的就是在古烽火臺上俯瞰古鎮全貌,還有那鐘樓、戲臺,以及那些神秘莫測的地道。此外,河流、古井等資源構成了青龍古鎮錯落有致、建築風格多樣化的物質文化景觀。
- 靜升古鎮 靜升古鎮,東眺綿山,西望汾河,北與介休接壤,南與本縣馬和鄉交錯。周邊溝壑縱橫,層層梯田,海拔900余米。其地形有似雙乳,高不露風,低不失水。土地肥美,物產富庶。可謂占盡了祥和山色田園之“風水寶地”。
- 杏花村鎮 這裡盛產高粱,水量足且質優味甜,就是因為得天獨厚的釀酒條件,產出汾酒、竹葉青等白酒譽滿全球。不僅如此,還有汾酒博物館、復古生產線、萬噸酒海、醉仙樓等。
- 青龍古鎮代表了山西古往今來風土人情的村落文化,它的歷史遺韻、黃土情節、民俗風貌、晉商大院等都附著在這殘垣斷壁之間,仿佛述說著往日的輝煌。 景區地址:陽曲縣與尖草坪區相鄰的侯村鄉
- 現存大大小小的店鋪、典當行、水井、石板小路、戲臺等依稀可見當年靜升的繁榮景象和獨特的人文氣息。 景區地址:山西靈石縣城東北12公里處
- 走在鎮子裡,透過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的釀酒作坊、古井、石碑、老街等遺跡,依舊能生動地感受到釀酒這種歷史悠久的工藝在這裡的承接性還在延續。 景區地址: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鎮 自駕線路:太原→京昆高速→青銀高速→歧銀線→到達杏花村鎮
【山西】綠水青山 夏養山西| 瑤池仙境,世外桃源—— 禹王洞國家森林公園
山西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結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米左右,正處在負氧離子富集層,介於北緯34°-40°之間,屬於中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轉自:山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 獨特的地理、氣候和人文環境是康養旅遊的絕佳去處。近年來,山西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正以世界眼光、國家名片、山西特色的標準和要求,舉全省之力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品牌,全面加強旅遊新業態建設,休閒度假、鄉村 旅遊,聚焦“養心、養生、養老”,致力於開發全生命週期且富有山西特色的康養旅遊產品,依託山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清涼氣候、綠水青山、傳統醫藥、有機食品等獨特的優勢,在康養產業新藍海中開闢出山西航線,著力打造山西康養勝地。到山西康養旅遊,可以“洗眼”、“清肺”、“養身”,領略文明,陶冶心靈,食養、醫養兼得。今天請隨小編一起走進以系舟山、禹王洞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禹王洞國家森林公園。
- 該區海拔在1050-1800米,氣候涼爽,年平均溫度在6-8℃,樹木以人工直播油松為主。園內動植物資源豐富,花草樹木達248種,春季桃杏丁香爭奇鬥豔;夏日薔薇百合綻紅綠叢;秋天野菊竟秀,霜葉漫山;冬至青松傲雪,佳果不落。一年四季,叢林之中,常有機敏的黃羊,靈巧的松鼠,貪吃的野豬,蹦跳的野兔,驚飛的雉雞,鳴唱的黃鸝……構成一幅山野美景。
- 禹王洞國家森林公園,集驚、險、奇、美於一體,是一處可登山探險、乘涼避暑、拜佛朝聖、懷古寄情、賞梅觀松、狩獵垂釣的旅遊勝地。
- 禹王洞國家森林公園於1992年經林業部林造批字(1992)200檔批准建立,面積為7333公頃,是一處以系舟山、禹王洞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經過多年的科學規劃、保護、開發和建設,已經成為三晉大地一處新型的養生旅遊勝地。
- 禹王洞位於系舟山腰,相傳大禹曾在此治水,故而得名。禹王洞是一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內路連路,洞連洞,有和扶搖直上,高不見頂,有的垂直而下,深不可測。盛夏之時,洞內涼氣習習,隆冬季節,洞裡溫暖如春。禹王洞究竟有多深,至今還是個謎,堪稱華北第一溶洞。忻州明萬曆志記載,此洞通河北平山。現已探明的洞深7000余米,對外開放的有議洪廳、治洪廳、洩洪廳、金龜洞、神仙洞、水晶洞、無底洞、九曲迴圈洞、觀音洞、飛馬洞、石花洞、一線天等三廳十洞,長約2000余米。洞內洞連洞、路通路,九曲回環,色彩斑斕,怪石奇洞,氣象萬千。石筍、石花、石佛等數不勝數。“群獅迎客”、“山村晨曉”、“金龜出洞”等眾多自然景觀,實屬罕見。水晶宮奇麗無比;站在會仙橋上,您可看到“瑤池仙境,世外桃源”;高1.8米的鎮海寶塔,花團錦簇,景象奇麗。禹王洞外,山勢宏偉,層巒疊障,森林茂密,鳥語花香,風景秀麗,是集登山、探險、旅遊為一體的理想勝地。
- 禹王洞國家森林公園主要分為四大景區,即禹王洞景區、聚寶盆景區、蒼龍山景區和翠岩山景區,共110個景點。
【山西】光彩耀目 古樸雄渾 天下第一玉皇觀 長治五鳳樓
在山西境內綿延數千里的黃河、長城、太行山環環相扣,完美構成了山西邊界的圍合物,更以極其厚重的自然和人文歷史積累成為中華民族的三大豐碑。當前我省正舉全省之力,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加快構建山西文化旅遊發展升級版。(轉自:山西省旅遊發展委員)
- “夏養山西·太行旅遊養生體驗季”的啟動,標誌著我省康養旅遊帶動、強勢塑造“康養山西品牌”全面展開,這是舉全省之力鍛造三大旅遊板塊的重大舉措,也是山西旅遊業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選擇。“黃河之魂在山西”“長城博覽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長治作為夏養山西的另一重要體驗地之一,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上黨盆地,東倚太行,西屏太嶽,“兩山夾一盆”的特殊地形地貌造就了長治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是八百里太行的最美地段。
- 在長治縣南宋村內,矗立著一座高聳參天的古代建築玉皇觀,五鳳樓是該觀的山門古樓。作為玉皇觀的標誌性建築,五鳳樓殿宇高聳,佈局靈活,古樸雄渾,層層挑角遠近層疊,華簷翠壁,光彩耀目。特別是樓身比例和諧,結構壯麗精巧,斗拱粗碩,出簷深邃,四角翼飛,寓意“五鳳展翅”。
- 鉤心鬥角 “鉤心鬥角”原指宮室建築的內外結構精巧嚴整,錯落有致。唐杜牧《阿房宮賦》“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然五鳳樓與獻亭之鉤心鬥角,更加凸顯了古代建築的匠心獨運,巧奪天工之傑作。
- 八卦藻井
- 七拱十三踩 殿內梁架結構形式為四椽栿對後乳栿,用三柱,徹上明造。脊榑由蜀柱,叉手承托,叉手穿過丁華抹頦栱捧戧於脊榑之下,蜀柱頂施順身串,把頭項作。脊部具有較為明顯的金元時期建築特徵。 殿頂形式為單簷懸山頂,琉璃脊獸、筒板瓦作,黃綠琉璃相間,色彩鮮豔,捏燒精細,是明代琉璃工藝作品的精品,尤其是脊刹背面,東正吻外側面有詳細的紀年,琉璃匠人,主持姓名等資訊。正脊用高浮雕手法塑行龍花卉,脊刹為樓閣,造型色彩,工藝俱臻上乘,且保存完好,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 這裡既有太行山大峽谷、通天峽等壯美山川,也有濁漳河、沁河等柔美流水;既是“古文化和古建築博物館”,還是精衛填 海、女媧補天等史前神話的發源地;同時它還是偉大太行精神的孕育之地。雄奇秀美的太行風光,在這塊神奇的福地上,上演著不朽的傳奇。長治,長治,長治久安,經典長治,大美太行。今天,請隨小編一起走進“天下第一玉皇觀”——五鳳樓,瞻仰精美奇巧、美輪美奐的藝術神韻。
- 桑樹梯荊木梁 桑是落葉喬灌木,植株較矮,木質粗糙,多分叉,易開裂,很難成才,但五鳳樓內桑樹梯是由一棵桑木主幹雕鑿而成,高7.13米,小頭直徑42釐米,大頭直徑76釐米,共鑿有15步臺階。古人既是攀此梯從一層到二層。按年輪推算,樹齡約500餘年。如此巨大桑樹,長於何處,伐於何處,不得而知,實屬罕見。五鳳樓內大樑則是用荊木所制。荊為山野落葉灌木,枝條雜亂,很難生成主幹,但五鳳樓內二層南北橫樑都是兩根長739米的荊木所制,一根直徑54釐米,一根直徑50釐米,樹齡均在三千年以上,此荊木梁世間絕無僅有。
- 獻亭 穿過五鳳樓,便是大獻亭,亭頂斗拱密佈,四角垂簷。外簷所用斗拱分為三種,尾部懸挑虛柱、藻井,徹上明造。斗拱裡拽四跳,外拽三跳,非常華麗。採用“減柱法”逐層收縮,攢尖成頂,古色古香。且獻亭的東邊偏偏用力一根斷梁支撐著屋頂,相互重疊吻合,組合一體,支撐著斗拱以及上面的屋頂。幾百年來,不論是刮大風下大雨還是受地震之影響,斷梁仍然安穩無事。斷梁也成為建築、考古學家、學者研究的課題。亭之四角是四根巨形砂石柱,柱身作精彩的淺浮雕和隱刻花紋,渾厚雄壯。丄雕“二龍戲珠”及佛教人物,釋迦牟尼雙手合掌,端坐於蓮花台之上,肩部起佛光,迦葉、阿難分侍兩旁,道觀中有佛教人物,說明了明代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已深入民間。獻亭屋頂形式為單簷歇山頂,脊刹、吻獸、脊獸均為琉璃構件,造型生動,色彩豔麗,起到了極好的裝飾效果。
- 靈霄寶殿 靈霄寶殿位於玉皇觀建築群北端,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椽。前簷柱為明柱,明間面闊3.05米,次間面闊3.05米,稍間面闊2.80米,保留了明以前建築各開間相近的特徵,殿內四根金柱露明。後簷柱、山柱包裹在牆體內。殿內金柱直接落于與地面平形礎石上。前簷明、兩次間安隔扇門、兩稍間安窗。前簷柱設方形抹棱石柱,明顯地被刻意加高,下半部為石柱,頂部還保留著蘭額的榫槽。石柱柱頂之上,墩接木柱一段,木柱頂部施平板枋,額枋,上承斗拱,前簷斗拱按位置和形式分為四種,既柱頭科,明間平身科,次間平身科,稍間平身科。前簷斗拱為十三踩斗拱,單翹重昂,螞蚱形耍頭, 這是古建築中極少見的規制。正是這十三踩斗拱,成為天下第一玉皇觀的見證。
【山西】來到蟒河就會一不小心把生活過成了詩……
蟒河,亦称漭河、莽河,黄河支流沁河的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南指住山麓花野岭,由北向南,流经晋城市阳城县、河南省济源市、孟州市,分为两支,再经温县、武陟县,在武陟县分别入黄河和沁河。 全长130公里(一说106公里), 流域面积1328平方公里。
(轉自:大美山西旅遊 )
- 蟒河秋 北國風光此處多,中原暖氣發山河。蟒源水拍成詩韻,杉豆飛紅播愛歌。風掃秋山驚綠雨,月沉瘦澗走金梭。群猿爭食嘯聲近,一枕湖光逐夢波。 ——《蟒河秋美》丁芒
- 紅豆杉是蟒河特有的珍貴樹種,它是一種常綠喬木。皮呈紅褐色,葉呈雙面梳子型,樹冠枝叉自然分佈,經濟價值非同一般。其木材富彈性、少割裂、不返潮,是建築與傢俱的優良用材,同時,它還有一種特殊的醫用價值,它的根、莖、葉都有很高的抗癌、治癌作用。金秋季節,枝葉間結著一串串紅紅的果子,玲瓏剔透,圓圓的,黃豆大小,像紅色珍珠一樣美麗,摘一顆嘗嘗,酸甜酸甜,味道清香,令人神往紅豆杉,生長在蟒河比較特殊的小環境地帶,以小面積局部聚居,這種南國珍貴的樹種能在這裡獨領風騷,引起植物界眾多學者的關注。這種只有江南才適合生長的樹種是怎樣來到蟒河安家落戶的呢?有人猜說是鳥類的傑作,有人猜說是冰川時期的所為,但準確的答案仍然是一個謎。
- 蟒 河 陽光沐浴時,氣象數萬千。 生態蟒河 從樹皮溝下來,沿懸崖峭壁之上行近千米俯視莽山,群峰突起間,五峰碧綠,列帳有序。中間一峰,恰似蓮花心,四周有無數山梁,組成了形象逼真的蓮花瓣,雲海升騰時,山峰頂露,形似一朵玉蓮,浮動于雲海之中,秀麗異常。此有觀蓮亭一座,遊人每每到此,久久不願離去。相傳王莽趕劉秀時,劉秀奔跑到此,眼前群山茫茫,無路可走,正待猶豫之時,忽見山頂處蓮花上端坐著一位身著綾紗的仙人,正手指前方,再定睛一看,那仙人已飄然而去,而蓮花卻永遠留在這裡,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蓮花峰。以後劉秀便做了東漢皇帝。據說與在這裡遇見佛光有關。
- 紅豆杉 柴忠善 峨眉靈芝不下山,長白烏拉耐歲寒。誰敢京城去落戶? 唯我蟒河紅豆杉。
- 蟒河 不見蔥蘢在,茱萸染層林。 生態蟒河 蟒河一帶是大名鼎鼎的山萸之鄉,年產幹山萸50噸,且質優色美,滋肝補氣,在全國名列前茅。 蟒河的山萸樹約有10萬株之多,而最大的一顆”山萸王”,高達10米,樹圍2米有零,年產鮮果竟達500餘斤。 春季,萬物還在沉睡,滿山遍野的黃色山萸花卻競相開放,秋季,一枝枝,一串串紅色的果實讓人流誕,摘一棵山萸仔細端詳,果子呈長圓形,柔軟光滑、玲瓏剔透,放入口中品嘗,又酸又澀的。據《本草綱目》等名家藥典介紹,山萸肉是種珍貴的中草藥,它可補肝益腎,滋精補汗,是中老年保健之良藥。
- 當然,你也可什麼都不想,只是簡單地呼吸新鮮的空氣和負氧離子;簡單地凹造型,發個朋友圈;簡單地聽風聽水聽內心發呆;簡單地陪陪家人,在一頓樸素的農家飯中,感受親情的溫暖,友情的歡暢。 當我們回歸簡單,進入放鬆,便有一種詩情畫意的心境,人就會變得天真爛漫,變得善意友好,變得美麗自然,“真善美”這也許就是此次旅行的真意吧!
【山西】國古建第一國寶 ——佛光寺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台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30公里。因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
(轉自:山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 內正殿即東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西元 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于唐建中三年(西元 782年)的五台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 五臺山《清涼山志》記載,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北魏孝文帝時期,唐武宗滅佛時被毀,僅僅12年後佛光寺重建。
- 隋唐之際,已是五台名刹,“佛光寺”這個寺名屢見於各種史書記載。西元845年,也就是唐武宗會昌五年,皇朝發動滅法運動,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餘全部被毀。偌大的佛光寺土崩瓦解,變成一片廢墟,僧人也全作鳥獸散。西元857年,也就是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子甯公遇和高僧願誠主持重建佛光寺。
-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寺因勢而建,坐東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內現有殿、堂、樓、閣120餘間。其中,東大殿7間,為唐代建築;文殊殿7間,為金代建築,其餘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
- 唐代雕塑:殿內泥塑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絕無“千人一面”之嫌。
- 佛光寺是1937年6月由中國營造學社調查隊梁思成等人發現的。梁思成曾撰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登載於《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七卷一、二期。
- 佛光寺東大殿南側偏東,有一座六角形的磚塔。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設假門。是最古塔之一,名曰:初祖禪師塔。祖師塔,建於北魏時期,是唐代會昌五年滅法,佛光寺被毀時留下的唯一建築物。這是全國僅存的北魏時期的兩座古塔之一,更顯珍貴。
- 這個經幢是大中十一年 (857)鐫,輪廓秀美,雕工精緻。幢總高3.2米,下設束腰六邊形基座,刻有獅獸壺門及仰覆蓮瓣,幢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甯公遇”之名。 現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後的遺物。
- (敦煌壁畫中的佛國寺) 佛光寺“四絕”: 唐代建築:木構建築堪稱傑作,鬥栱雄大,出簷深遠,柱子粗壯,屋頂舉折平緩,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
- 唐代壁畫:淳古筆法彰顯唐韻,莊嚴的佛像,慈善的菩薩,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飛天,虔誠的信徒、供養人,人物衣帶飄動,典型的唐畫風韻。 唐代題記:題記記錄千年史實,除殿內梁下有唐人墨蹟外,大門的背後和大門門框立枋上也有唐以來有具體年號的的墨蹟多處,未題年月的唐、五代、金以及明、清題記數十處,內容均為遊佛光寺的留筆。這些題記墨蹟清晰,有極高的觀賞和記事價值。
- 梁思成手繪佛光寺東大殿正面圖 佛光寺是1937年6月由中國營造學社調查隊梁思成等人發現的。梁思成曾撰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登載於《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七卷一、二期。
【山西】康養山西 | 冬暖夏涼的地下村落——平陸地窨院
山西省旅發委主任盛佃清在“太行旅遊養生體驗季”啟動儀式上明確表示,山西發展康養旅遊、打造康養山西品牌是旅遊業高品質發展的應有之義。新格局下的山西旅遊,致力於開發全生命週期且富有山西特色的康養旅遊產品,讓廣大旅遊消費者享受業態豐富、熱點集聚、功能複合且IP鮮明的現代康養產品服務,打響“康養山西”的旅遊品牌。
(轉自:山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 山西省處於中國地理版圖的第二階梯,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米左右,正處在負氧離子富集層,介於北緯34°-40°之間,屬於中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 地窨院,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由人類早期穴居發展演變而來的,是黃土丘陵區的土窯洞移植到平原地帶的民居形式。距今已有約四千年歷史了。運城市平陸縣地處山西最南端,境內溝壑縱橫,自古就有“平陸不平溝三千”的說法。特殊的地形,加之粘稠的土質,使這裡的地窨院非常普遍。
- 地窨院即在平地上挖下一個巨型的四四方方的大坑,坑深達十米以上,在坑的四壁打上窯洞,人們居住其中。
- 我省各地發展康養產業優勢也比較獨特,在朔州市,當地獨特的地形造就了良好的自然生態,形成了夏無酷暑、雨熱同季的宜人氣候,特色鮮明的農副產品;而在臨汾,境內文化底蘊深厚,植被茂密,生態資源優越,環境氣候宜人,擁有陶唐峪、雲丘山等自然景區;五臺山等清涼勝地和以忻州等地為主的溫泉康養和運城鹽湖黑泥等旅遊產業;太行山區山地、生態、氣候、森林資源、中醫藥資源豐富,以及長治平順中醫藥健康旅遊等為主的中醫藥康養旅遊產業形等成了發展康養旅遊產業的絕佳稟賦……依託這些優勢,我省將實施康養產業,打造康養山西、夏養山西品牌。今天請隨小編一起走進冬暖夏涼的地下村落——平陸地窨院。 “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人,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這句民謠說的是山西南部黃土高原一帶特有的民居形式——地窨院。
- 由地窨院組成的村落,人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發現,只有當你臨近院子邊緣時,才能看清其真面貌。在平陸縣張店鎮,到處是這種地窨院。勤勞的人們在院裡坡前栽種樹木,地窨院被掩映在樹木林蔭之中,雞犬之聲相聞而不相見,人聲嘈雜而影蹤全無,是一種十分適合當地自然環境的居住形式,成為山西村落景觀中別具風情的一種類型,因而倍受國內外民俗學、人類學專家的重視。
- 地窨院即在平地上挖下一個巨型的四四方方的大坑,坑深達十米以上,在坑的四壁打上窯洞,人們居住其中。 一般農家地窨院的長寬達三、四十米。其建造方法是,先選擇一塊平坦的地方,從上而下挖一個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場院,然後在坑壁上掏成正窯和左右側窯,為一明兩暗式結構。一側挖成人畜上下出入的斜坡通道,院門就在門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陽的正面窯洞住人,兩側窯洞則堆放雜物或飼養牲畜。地窨院四周的牆壁上,用磚砌起崖面,用瓦掛起窯簷,修建有窯腿。窯洞裝有天窗,便於通風。窯洞內,用石灰抹平,刷成雪白的牆壁
【山西】長治各地縣名稱由來,你知道多少?
- “上黨”之名最早見於戰國初,《史記·趙世家》:“(趙成侯)十三年(西元前362年),成侯與韓昭侯遇上黨。”對於“上黨”的含義,東漢劉熙在他的訓詁名著《釋名》中是這樣解釋的:“黨,所也。在於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各類地理文獻也認為這裡“居太行之顛,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上黨為天下之肩脊的感受,對於久居於此的人們來說可能體會不深,但你若從河北回望山西,便立覺山高萬仞,如在雲天,有不識上黨真面目之慨。
- 長子縣 丹朱,堯之長子。原名朱,少年頑劣,堯便把帝位禪讓給舜,而“放帝子朱于丹水”(《竹書紀年》)。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 屯留 春秋時赤狄邑,謂之留籲。魯宣公十六年(西元前593年)為晉所滅,稱為純留。戰國時稱屯留。屯或為純之訛。西漢時置屯留、餘吾二縣,東漢時又並餘吾稱屯留縣,以後歷代沿襲
- 武鄉縣 武鄉縣,因境內有武山、鄉水而得名。西周時期,稱皋狼之地。春秋時代,屬晉。
- 潞城市 古時叫潞子嬰兒國,所以叫潞城,又名嬰城。 潞子嬰兒 (西元前六世紀),春秋時代赤狄族人,是潞國(在今潞城市東北)國君。潞子嬰兒系參盧之後,參盧是炎帝之後,被黃帝封於潞,以奉先祀。因衣尚赤,所以稱赤狄。
- 壺關 因古縣治之北有百穀山(今老頂山),之南有雙龍山,兩山夾峙,中間空斷,山形似壺,地勢險要,以壺關口為關,因而得名“壺關”。
- 黎城縣 黎城因原是黎國所在地而得名。漢代許慎《說文》載曰:“黎,殷諸侯國也,在上党東北。”唐朝大型地理著作《括地志》雲:“故黎城,黎侯國也,在黎城縣東北十八裡。”黎國的都城即今之黎城縣,黎城北有清漳,南有濁漳,西有廣志山,東有壺口故關,四周是天然的屏障。這是當時作為都城的最佳地理條件,而且黎城位於黎國的中心地帶。今有西周古墓群以及商代遺留都城城牆殘壁一段,可作為實物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