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七月 漢學研究聚焦改革開放 中外學者建言共同發展
發佈時間:2018-07-24 10:32 來源:中國文化網 編輯:楊倩
7月23日,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2018“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在北京開幕。來自24個國家的28位漢學家、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和智庫學者,以及11位中方學者,圍繞“改革開放40年——中國與世界”這一主題進行深入交流與對話。
文化和旅遊部外聯局局長謝金英在座談會開幕式上致辭表示,自2013年舉辦首屆“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以來,中外知名專家學者就中國文化與漢學研究分享真知灼見,對當代中國與共同發展等議題展開深度剖析,獲得國內外學界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今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其對中國和中國人民、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所帶來的改變之大、影響之深遠前所未有。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不僅實現中國人民共同富裕,也在為實現全世界共同富裕貢獻中國方案。40年改革開放,中國走出了一條與世界共贏發展的道路,增進了各國人民的福祉。在新時代研究中國、研究改革開放,更加需要樹立全球視野和國際比較視野。希望各位漢學家朋友圍繞今年座談會的主題“改革開放40年——中國與世界”,集思廣益,從各自的專業角度積極為中國發展建言獻策。
外方學者代表、白俄羅斯文化部前任部長斯維特洛夫·伯里斯(Svetlov Boris)在致辭時表示,此次座談會在“改革開放40年——中國與世界”主題下分設了“中國發展新理念與國際合作新前景”、“‘一帶一路’與共同發展”、“中國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三個議題,鮮明體現著中國與世界的共性和特殊性。中國文化是一條獨特的“絲綢之路”,它不僅存在於地理空間,而且也存在于歷史長河的坐標軸上。中西方長期互為補充,相互借鑒先進的科技成果、哲學思想和藝術思想。如果說從前人類的交流是戰爭先行,之後才是商貿往來,文化價值在此之後才被轉化,那麼今天的文化則成為了先行者,促進了經濟和貿易。這種軟實力促進並加強了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增進了彼此的瞭解。
參加座談會的還有法國戴高樂基金會主席雅克·高德弗蘭(Jacques Godfrain)、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訪問學者賀詩禮(Jamie P. Horsley)、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榮休教授伊維德(Wilt L. Idema)、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等外方學者,以及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理事長黃仁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陸建德、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劉夢溪等中方學者。
座談會結束後,與會中外方學者的演講稿將彙編成文集出版。7月25日至27日,中外學者還將赴杭州就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鄉村特色小鎮建設等進行交流和考察。
此次“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還邀請了“青年漢學家研修計畫”北京班和上海班的學員參與交流學習。
“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自2013年至今已舉辦六屆,共邀請到來自56個國家,150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漢學家、學者參與,為各國中國學研究者、智庫專家搭建了一個學術交流與資訊溝通的專業平臺,促進中外高端思想文化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中國學研究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