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五月 澳門:國民教育在課堂上更在生活中
澳門:國民教育在課堂上更在生活中
2018-05-10 06:0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澳門大學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澳門中小學生對國家曆史文化的認知水平指數超過70,達到中上水平。澳門青少年了解國家,因爲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國民教育,而無論是課本、師長的言傳身教還是新聞時事都告訴他們:國家好,澳門才會好。
愛國愛澳理所當然
澳門大學中國曆史文化中心日前發布“澳門中小學生中國曆史文化認知指數”。這項研究針對澳門14所中小學的1700多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和綜合評估,發現澳門小學生的國家認知指數爲78分,初中生爲71分。指數爲百分制,50分以上即爲正面認知。
鑒于澳門漫長的殖民曆史,澳門中小學生在回歸19年後的今天,對國家能有這樣的認知水平,無疑是難能可貴的。
澳門學生了解國家,首先要歸功于學校教育。回歸之後,在澳門特區政府的大力投入下,澳門的教育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以前,澳門隻有10多所公立學校,僅收葡萄牙人或土生葡人下一代,超過93%的青少年都在私立學校念書。今天,澳門實施15年免費教育,至2017-2018學年,免費教育的校部覆蓋率達94%。
和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一樣,國民教育在澳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從幼兒園開始,澳門小朋友就接受愛國愛澳的教育。如澳門特首崔世安所說,廣大澳門同胞從小就已開始接觸祖國,看到了國家的持續發展和取得的成就;在學校的長期教育中,也學習和了解到這些發展;而在社會方面,社團也付出了很大力量,不斷推動愛國愛澳教育。“愛國愛澳的良好基礎是幾十年努力所取得的,得來不易。”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教育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國民教育不僅在課堂上,更貫穿于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比如,澳門青少年對國旗、國徽、國歌的認識,來自課本和師長的教導,也來自莊嚴神聖的升旗儀式。
澳門的大多數中小學每周一都要舉行升國旗儀式。位于澳門半島俾利喇街的鏡平學校,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就一直堅持舉行升國旗儀式。校長黎世祺介紹,這幾年學校把國旗、國徽和國歌作爲學生學習的重要内容。2016年開始,該校升國旗不僅奏國歌,還要求全校師生唱國歌。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2000年編輯出版了《國旗、國徽、國歌、區旗、區徽》教材,并附光盤資料,提供給所有學校使用。教育暨青年局局長梁勵介紹說,澳門現行的行政法規規定,小學、“品德與公民”課程的“基本學力要求”明确規定,所有本地學制學校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就須“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理解其基本含義,會唱國歌”。
爲了讓更多青少年認識和理解《基本法》,澳門每年會舉行《基本法》知識問答比賽、短片拍攝設計比賽、話劇比賽,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讓青少年和社會大衆了解澳門《基本法》的内容和曆史。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去年,澳門遭受50年不遇的風災,解放軍駐澳部隊全力救援感動全城。從那以後,家住一所中學附近的梁小姐對國歌有了新的認識:“現在每次聽到學校奏唱國歌,真的感覺國家就在背後撐我們一樣。”
去内地親眼看一看
紙上得來終覺淺,事實最有說服力。澳門中華教育會副會長李沛霖說:“我們經常會用實實在在的例子來教育學生:當鹹潮來臨時,鄰近省市的同胞甯願自己喝鹹水,也要保證我們的淡水供應;我們這個小地方發電有問題,廣東省給我們輸電;副食品等都是靠内地源源不斷地供應……要讓年輕一代明白,單靠我們澳門自己很難解決好這樣的生活問題。”
喝水不忘掘井人,澳門的學生從小就了解到,澳門能有今天的發展,與國家的支持分不開。“我們的土地有限,人才有限,資源有限。”李沛霖說,假如沒有“個人遊”政策,沒有CEPA(内地與港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澳門的經濟怎能發展得這麽好?
百聞不如一見。要了解國家,最好去内地親眼看看。澳門特區政府與當地學校合作,每年帶領澳門學生到内地考察、訪問、學習,了解國家的發展;還有很多澳門和内地學校結成姐妹學校,促進兩地學生交流互動;此外,特區政府還與内地合作,增加學生在内地實習的機會。比如,澳門特區政府2016年開始推出“千人計劃”,每年遴選1000人赴内地交流學習,至今已實行了3年。
澳門的國民教育成效顯著。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澳門青少年對國家的認同感大幅提升。澳門的例子說明,讓特區青少年了解國家,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與國家之間的緊密關系,明白自己從何而來,到哪裏去,進而擁有寬廣視野和正确世界觀,無疑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
(記者 王平)
(責任編輯:郭鵬)